看哭了。它讓我想起我的校園生活:逃課,聽音樂,跟朋友聚會,為自己認為正确的事努力着。在極右勢力在這個世界上重新擡頭的現實下,這些左派學生的故事,真是太令人感動了。我也對身邊人的政治不敏感表示失望,明明這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優太和洸的身上,看到了曾經一個朋友的影子,我們一開始非常要好,但是不知怎麼,有一天他突然受夠我了,我當時真的很難過。不過回想起過去,我其實也對其他人做過一樣的事。就覺得,他應該早就受夠我了。我難過了很久,我們的共同好友也勸和過,但是我們還是沒能如初。從一個事事都分享的人,變成一個連聯系方式都沒有的存在。我想,我應該再也不會見到他了。導演得拍攝太溫柔了,最後洸邀請優太去家裡做客,但是優太拒絕了。我想他們也不會在見面了,盡管說了那麼多次“下次見”。我希望他們可以和好如初,經常見面。
我跟我最熟的圈子裡,沒有一個人跟我愛好相同。但是我跟他們在一起很開心。他們是我從中學就認識的朋友,我們的父母都互相知道我們的姓名,這或許是學生時代,朋友之間的最高禮儀了。我和我的朋友們非常不同,但是我們會相互在意對方,過去這麼久,我們還能保持聯系,我覺得這就是非常難得了。但就像電影裡的朋友圈子,畢業之後被迫分開。我真希望跟他們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上大學後。我認識了更多的人,我們有一學共同愛好,保持政治敏感,我跟他們的距離就更遠了。盡管畢業之後也有聯系,見面了也都很熱情,但是我們不再是學生了。我們變得更成熟,也更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了。他們比家裡的朋友更适合我,因為我們是各自選擇,有共通愛好的那種朋友,也對政治抱有熱情,但我們都是小範圍,一對一這樣的關系,好像那個很多朋友在一起玩的時代永遠過去了。
我像兩位主角一樣,都很喜歡聽音樂。現在參加工作了,我更加依賴音樂了。因為寂寞。我很少能見到我的朋友們了,我們也有各自的生活,這就是成長的煩惱吧?沒辦法像小時候為所欲為,也有了很多規則和框架。但是總要加油呀。
其實優太和洸很想,隻是他們對事件的處理态度不同。洸作為日籍韓國人,在電影文本中其實是屬于邊緣群體,他們被社會監控,視為威脅。他為了更好的未來,想要做些事情。當靜坐示威成功的時候,他也同時發現,不管什麼方式,還是掌權者要良心發現才能解決問題,這樣真是太沒有效率了,但是作為普通人,我們有又能怎麼辦呢?而優太也是那種家裡有錢的反叛少年,隻想着怎麼開心過好每一天,他最後獨自承受惡作劇事件的處罰,隻是為了讓洸在學校去的權利可以得到落實。盡管這件事件對優太的結果毀滅性的。他們都在為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付出行動,承擔代價。最後洸和優太告别。優太對洸做的惡作劇的時候,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希望我們都會有圓滿結局:)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