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決戰三部曲有句著名的評價,“戰鬥看遼沈戰役,戰術看淮海戰役,戰略看淮海戰役”。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平津戰役發生時可以說是全國大局已定,但是古語雲“行百裡者半九十”,所以平津戰役是布局全國的大好時機,體現在電影中就是戰争畫面明顯減少,更多不一樣的解決辦法和接收與改造的場景

電影中的傅作義可以說是幾次尋求和平解決華北問題,但是他的前幾次的行為明顯就是跟常凱申一樣的緩兵之計,但是跟偉人争奪戰局的主導權屬實是班門弄斧,傅作義使用一字長蛇陣,偉人便來一招引蛇出洞,捉住了其精銳三十五軍。而且明明可以輕而易舉就消滅敵軍但是卻按兵不動,圍而不攻,攻而不破,給傅作義布下兩難之局,進退不能就是偉人的戰略
再有一個能提醒其軍事戰略的便是快速地拿下天津,對方籌碼越多,便越有恃無恐,在内外配合下二十九個小時拿下天津,迫使傅作義無路可走,隻能更快地和平談判,我也是正式地理解了當年曆史課上老師講的“剪其羽翼,北平和平解放的由來”
在戰略之外,平津戰役擁有更多的“場外話”,比如人民币的發行,沈陽工廠的接收,民主人士齊聚北京……這些看似無平津戰役無關的東西,恰恰是比戰争更有内涵的,因為戰争隻是革命的革,而這些則是建國的建

正如偉人所說,平津戰役以後就是“去進京趕考,去交付我們的答卷了”。他們書寫的答卷在曆史中也是那麼輝煌,而現在更是到了我們書寫答卷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