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堪稱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在梅贻琦、蔣夢麟和張伯苓三位校長的主持下,在“剛毅堅卓”校訓的引領下,于戰火中堅持辦學,實屬不易,也卓有所成。
如果想要拍上個世紀的青春故事,西南聯大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取景地”——大師雲集,人才輩出。陳寅恪、趙元任、錢穆、錢鐘書、費孝通、朱光潛;許淵沖、鄧稼先、楊振甯、李政道、何兆武、潘镛,哪一個都是響當當的名字。
但是本劇所展示的,卻并不夠完美。首先,如标題所言,故事的講法本該更精彩些,主角的人設略顯“老派”,是從單純的學生一步步走向成熟。或許這樣展開的成長線,可以帶觀衆領略更廣闊的時間視角。但是試問,最終能夠去到西南聯大的年輕人,他們一開始的“單純”,真就是劇裡所展示這樣的嗎?人不輕狂枉少年,但少年不是隻有輕狂啊。很不喜歡刻意塑造學生們的這種“傻氣”,是熱血方剛,又不是沒頭沒腦。
其次,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過審,有時候台詞和演員的嘴形對不太上,若是這樣,倒不能怪演員沒有花功夫。
第三,則是演員其實還有更好的發揮空間。對于激動情緒的展現,也許該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吧。都說“書生意氣”,便是“書生”在前,而“意氣”在後。
看到有人都說不該拍愛情,我倒覺得才子佳人,曆史上都不少,拍出來也不為過。何況百年前人們或許某些想法比現在更開放也不好說。隻是看劇的主線想抓什麼,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寫主人公之間相互勉勵、共同進步,除了愛情,本該有更多選擇的。而且就算拍愛情,也有更不落俗套的拍法,這一點,《恰同學少年》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這部片能夠讓更多人關注到西南聯大是很好的,但是對于真正想要了解這一段教育史的朋友們,還是更推薦系列紀錄片《西南聯大》和《先生》,或者也可以直接去閱讀中華書局出版的《梅贻琦西南聯大日記》和《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