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令》高門貴女,一夕滅門,流落禾陽,奮力求生。對于楊采薇來說,她的成長是一夜之間的,就像現在的霜霜一樣。
“獨立”二字,并沒有那麼簡單,而采薇剛剛好就是那個用最慘烈的經曆學會這兩個字的“倒黴蛋”。她不再寄希望于别人的拯救,所以才會在花燈上寫下“除了潘樾,任何人都行”。所以才會主動求老姜頭收自己為徒,哪怕是受人偏見的職業,那也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這是她的第一個内核:立于世,靠自己
她不會因臉上的疤痕而自卑自怨自艾,談不上多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那隻是一段不能被遺忘的過往,那件滅門的慘案,是她這一生要去追尋的真相。三姑娘蟄伏禾陽,是放不下母親;而楊采薇留居禾陽,何嘗不是放不下真相。
很可惜,這個特質在換臉之後的開始查案的劇情才表現出來,在我看來,她對潘樾的回避,并非隻是滿腦子情愛的别扭,更多的應該是因為她還未替死去的父母昭雪,如何能心安理得嫁做人婦,相夫教子,讓楊采薇這個一個獨立的人變成“潘樾之妻”這樣一個家庭中的角色。
也許有人會用現代的思維去質疑成為人妻如何不能尋找真相?可這是古代啊,古代對女子的約束從三從四德到夫為妻綱,女子一旦嫁人,就意味着依附,意味着有很多想做但不能做的事
現在的我才明白,為何換臉後的楊采薇再見潘樾之後,會說“自己走錯了路”。她真正走錯的路,不是輕信潘樾,誤以為是潘樾殺了自己;而是放棄了自己,走丢了查案本心,沉迷情愛一時疏忽,給了别人可乘之機。
這是她的第二個内核:尋真相,做自己
我很喜歡換臉後的楊采薇,這個采薇更加的完整,更鮮活,更有層次,她的性格不是臉譜化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對阿江是兄弟般的義氣,對小笙是小姐妹的女孩子氣……她的成長也不是公式化的,有對有錯,有好有壞,皆出自她自己的選擇
喜歡楊采薇探案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