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也英和旺太郎在雨中說反話的遊戲。也英說,這場雨讓我從頭到腳渾身濕透,感覺真好啊,天空這麼幹淨,雨水讓我的臉吸飽水分,真是一舉兩得。旺太郎說,雖然我的雨傘在便利店被人偷走了,但能幫助那個混蛋避雨真的是太好了;天啊,我的胳膊全都腫起來了,證明我還沒死!
(這段真的很治愈啊,但也必須要是滿島光演才行啊,她長相和氣質真的很獨特,像一個仍處在青春期性别特征還沒發育完全的少年。漂亮,但既不嬌媚也不陽剛;充滿魅力,但并不引發異性對她強烈的性幻想。當她沖到雨中宣洩的時候,我百分百感受到她想要安慰旺太郎的真誠和善良,這裡面不夾雜男女之愛,沒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有的隻是眼前的大雨和無助的男人所引發的奇思妙想。她知道旺太郎對自己的感情,此刻又明白了旺太郎一直以來自卑又敏感的内心,所以要怎麼安慰對方才能既不讓他誤會倆人之間有愛情的可能,又不傷害對方敏感的自尊心呢?那不如就自己先“瘋一瘋”吧。從旺太郎的角度,“女神”願意為自己瘋一瘋,當然是非常感動和幸福的,但換個角度,“女神”甯可瘋一瘋的安慰自己也不願真的靠近自己,也還是有淡淡的感傷。)
喜歡少年組,沒有那麼多你猜我我猜你的誤會,就是甜甜的初戀,截止出車禍失憶之前,都是很美好的愛情。喜歡小綴對小詩的癡迷,喜歡小綴以小詩為靈感創作的歌曲,喜歡小詩的舞蹈。 喜歡手語,喜歡奔跑, 喜歡大雪,喜歡那個汽車分流的環形交叉口,喜歡不論是宇多田光的歌曲還是那寫懷舊的英文歌曲。
不喜歡什麼?故事缺乏流暢性。成年組,少年組,還有小綴和小詩,三對愛情在呈現的時候被切分的太過于細碎了。為什麼不能稍稍完整的講述一段故事,再銜接下一個故事呢? 這大概是我個人觀影的喜好問題, 這樣不停的切換故事的主人公,真的會讓人感覺有點疲倦。并且,劇中用了大量的鏡頭來實現“巧妙”的轉場。比如成年也英對着鏡子試穿毛衣,一甩頭畫面換成了少女也英,看似是巧妙,實際上并不怎麼加分。因為我的思緒還在成年組啊,這種轉場一般用于成年和少年的第一次切換(前提是觀衆不知道少年長什麼樣),現在早就知道了,這樣的切換意義就不大了。或許,有人會說,這裡切換是起到對照的效果,少女時期擁有愛情的也英多麼幸福甜蜜,現在的也英失去了愛情表情就暗淡了很多。(但也英穿着兒子送她的毛衣外套也是另一種幸福啊 )。還有也英知道晴道有女朋友以後在床上翻騰的畫面與小綴得知小詩有男朋友後在床上的翻騰的畫面也是一個轉場,在這裡媽媽的愛情和兒子的愛情事實上根本不在一個程度,也沒什麼可隐喻的部分, 為什麼要這麼拍,又有什麼好對照的呢?
這部劇的很多細節都很動人,但也恰恰是因為這種對細節的雕琢,反而讓我感覺主創隻關注這每一個“小故事”卻忽視了”大故事“的整體性。故事是骨架,細節是血肉,但别忘了還有将整個故事和細節串聯起的那些神經,本來就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愛情故事,如果僅憑無數的小溫馨小巧思堆砌在一起,其實很難成為一個動人的好故事。感覺自己其實還沒有表達清,我在試着描述一下我的疑惑,如果将劇中三段愛情重新剪輯獨立成篇,我覺得少年組和小綴小詩的故事都還不錯,但成年組目前看起來(前五集)還不行,不是因為成年組沒有了少年組故事就不完整,而是因為成年組的故事太單薄,都是細碎的片段。不知道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是怎麼構思的,肯定不像電視劇一樣被切割無數個小片段,他是不是也意識到成年故事的薄弱,所以故意在拍的時候把情節打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