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在豆瓣标記的第1000部影片,我以儀式感般的細心挑中了《小醜2:雙重妄想》。第一部《小醜》》對我而言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次社會邊緣者的内心呐喊,反派的崛起,老百姓的呐喊。而我本以為這部續集将會帶來更深一層的沉淪與爆發,卻不曾想,這一切,被歌舞所稀釋,被幻想所粉飾,甚至在結尾,被“亞斯”這兩個字徹底蓋棺。小醜不存在了

🎤從Lady Gaga的加盟開始,走向錯調
不談劇情,單從演員陣容來說,這部電影加入了Lady Gaga,确實是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她是全球級的明星,演技在許多作品中也證明過自己,這點不可否認。但也正因為她的加盟,整部電影的劇本明顯為她量身定制,過度偏向音樂與歌舞呈現。原本應該延續第一部壓抑而深沉的格調,反而被刻意“歌唱化”,走向了音樂劇風格。

在這個意義上,她的加入,不是成就,而是偏離。這并非對她個人的否定,而是整部電影為了歌唱的妥協。她成了這場錯調轉型的催化劑,也成為了《小醜2》的口碑的拐點。
🌀一場錯位的續集:你還記得他為什麼發瘋嗎?
上一部的亞瑟,是被踩在現實下的泥沼中一步步崩潰的,他的瘋狂來自生活對他的壓迫,是對病态社會的極端回應。而在《小醜2》中,這一核心内核被架空了。整部影片一開始通過動畫呈現出夢幻、古典又驚豔的視覺風格,讓我誤以為将迎來一部更加深邃的心理片。可惜,這種好感隻停留在開場。

從他開始與另一個人格對話,再到最後承認自己不是“小醜”,而是“亞斯伯格綜合征患者”,這種設定直接推翻了第一部中小醜所承載的反叛精神。他不再是社會逼瘋的人,而是被定義的“病人”,被簡化為“你隻是病了”,這讓我非常失望。
🎭歌舞化:失控的形式主義壓垮了情緒的真實
是的,這是一部歌舞片——不是那種“風格融合”帶來的驚喜,而是“風格錯位”導緻的割裂。瘋癫的舞步取代了爆發的怒吼,甜膩的對唱替代了沉默的壓抑。對我們這些熱愛第一部中極緻壓抑氛圍的人來說,這簡直是背叛。

原本期待的是更深一步的堕落,更具沖擊力的發瘋時刻,卻看到他反複跳舞、幻想、唱情歌。那種“社會讓我無法生存、我要以瘋回擊”的感覺,全都沒了。
🧠“幻想”結構濫用:現實變薄,小醜成空殼
整部電影大半時間都發生在亞瑟的幻想中,而這些幻想沒有推動角色成長,也沒有深化主題。尤其在高潮段落,我們以為他要率領病友突破現實、反抗系統——但沒有。沒有“喬裝打扮的暴力反擊”,沒有“病态世界的瓦解”,甚至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反派勝利”。
幻想的作用本應是揭示内心真實,但這裡卻變成了劇情逃避,一旦到了危險節點,就用“這是幻想”推翻所有進展。止于幻想的結局,是對這個角色的最大消解。
🩷哈莉·奎茵與愛情線:沒瘋夠,也不夠愛
Lady Gaga飾演的哈莉奎茵,本是全片最大賣點。但角色塑造非常淺,沒有瘋、沒有執念、沒有那種“為他而毀滅”的癫狂愛情。她對亞瑟的“愛”更像是作詞作曲時的即興素材,缺乏情感遞進。
“他們親了一下,我們的小醜就死了。”
他們的戀愛不令人信服,孩子的出現更讓人迷惑——是象征?是牽絆?是救贖?都不是,它隻是劇情的點綴物。
💥爆炸失敗、未能逃脫、被法庭壓制:反抗去哪了?
全片僅有的高潮爆炸戲也草草結束,他沒有逃出去,沒有引起革命,反而被醫生和警察再次制服。我們想看的,不是“他幻想逃了出去”,而是“他真的逃了出去”,就算是最後失敗也要體面反抗一次吧?但沒有,全都歸于他的“精神認知偏差”,仿佛在告訴觀衆:你以為的發瘋、暴力、反抗,其實都是虛的。
🎬技術層面依舊出色,但包裹着一個空洞劇本
我承認攝影、燈光、服裝、美術都維持着高水準,有些歌舞場景美得像畫。但這些技術語言隻是好看的外殼,包裹着一個無力自圓其說的故事。這是一部在形式上努力極緻,在叙事上卻選擇逃避的續集。
❌小醜不該是“病人”,他是“象征”
最讓我難過的是,影片到最後徹底将“小醜”這個角色歸類為一種“病态标簽”,而非一種社會角色。他承認自己是“亞斯”,否認了小醜的存在,否認了那個喚起無數人憤怒與共鳴的符号。他不是小醜了,那我們追随的到底是誰?
✅總結:這不是一部“差”電影,而是一部錯位的電影
它拍得精緻,設計得花哨,歌舞鏡頭有靈氣,但——它不是我們等待的小醜2。它失去了原作的憤怒、壓抑與控訴,也辜負了那個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的亞瑟。他的瘋狂被馴化,他的抗争被解釋為“亞斯症狀”,他的信仰被寫成了幻覺。他從象征變成了病人,從角色變成了标簽。
他甚至不僅在幻想裡被哈莉親手“打死”,也在我們觀衆的心中被徹底打死了。那個曾在地鐵開槍、在節目上爆發的“小醜”,那個屬于底層、屬于混亂、屬于不妥協的人物,徹底消失了。小醜屬于第一部,我們的小醜,在第一部。
《小醜2》不是瘋了,是裝瘋賣傻
作為我豆瓣第1000部電影,我懷着無比儀式感迎來這部續集,卻隻得到了一場形式主義的夢。夢醒之後,我更想回去看第一部,再一次問:我們的小醜,去哪兒了?
小醜在我們心中,在我們每一個人内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