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會放很多畫面給給奶奶們到達海邊之後的情景,但其實絕大部分是在講她們如何去想辦法實現這個願望的過程。這并不是一個類似于摩西奶奶在晚年開始繪畫那種晚年活出精彩的單純叙事,我覺得最表面一層「追逐夢想」之下還藏很多東西。

片中最早是婦女組織會員會的帶頭人提出去看海,她前前後後做了很多工作,在中途計劃受挫時她也直言“我想和男人一起工作,那樣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全力以赴;而和你們這些女人一起……”那些最後看到海的奶奶們也許在海邊收獲了歡樂,但是她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再一次地被一些東西微微碾壓,那些東西歸根結底是她們在此前七八十年的所有遭遇和每一次自我塑形的總和——包括而不限于家庭主婦身份、山村環境、社會成見、每個人本身的有限性。“我沒見過海,但我見過湖,湖水已經夠多了”我怕海裡的水太多了” “電視上看海就夠了”“如果我去看海我的行李箱會裝滿了藥” “我認為有人知道我們籌錢去看海,而他們不喜歡這個想法,所以不願意幫助”婦女協會的負責人說得沒錯,她們會自我洩氣、會條分縷析地為不去看海找到主客觀原因。

在這一點上我産生些複雜的感受。

我首先覺得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去看海,想去看海這個願望不一定是優越的,不一定隻有想去看海的奶奶才是心中還有夢的奶奶。團體性質的共同夢想仍然是被組織起來的夢想,它一定和一個人内心所願有所差别。所以那些行動不便、覺得可以不去看海的奶奶,她們不必承擔任何壓力。選擇聽從自己的心不意味着非要去人雲亦雲式地追逐和冒險;真正有海的人她可以在熟悉的山裡看見自己的海。

假設那些過程中打退堂鼓的奶奶們是真心渴望海、而遇到挫折便自我洩氣吧——這讓我看到了無關年齡身份性别的一種影子。自我洩氣、對失敗作出“肯定是因為……”而陷在自己總結出的所謂原因裡止步不前,說好聽點也是一種“自洽”,自我否定式的自洽。但絕不是奶奶們自身的問題,是她們那麼多年來被言傳身教的、經曆的所有類似事情在她們身上留下的一種慣性思維。如果有什麼在阻礙她們看見大海,絕不是錢什麼的,而是環境、經曆和在其中成長到老的「自我」。

奶奶們最後還是來到了海邊,交通工具是大巴,并沒有真的有人穿上比基尼,大家相互攙扶着走入海水中——可是好希望看到她們更活潑地戲海,就像那些旁邊玩耍的年輕人一樣。為她們看見了大海而高興,也為她們看到大海前前後後過程的不易心酸。她們仍然是依靠着外界衆籌的錢看到大海,但是沒有外界看到她們、沒有人像她們介紹互聯網、臉書、和衆籌的話,她們該怎麼辦——她們是幸運的十二個高齡女孩,可是世界上千千萬萬山村裡的家庭婦女也不會有機會看見海,甚至有人一輩子不知道海是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