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解析我寫了有差不多将近一個月,期間有過分析欲爆棚狂肝幾千字的日子,還有拖了兩周一筆未動的日子。不管怎麼樣,我很慶幸我寫出來了,人生第一篇分析劇情的長評。

寫這個長評的契機是掙紮于中文互聯網的各大論壇和社交媒體,苦于難以從本劇海量的細節中拼湊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解釋的我,跟ChatGPT老師抱怨這劇晦澀難懂,多嘴問了一句“你說日本那邊的社區會怎麼解讀啊”,從而開啟了我茶不思飯不想跟偉大的C老師連着讨論了三天劇情直至把那整塊對話記錄卡到崩潰的神奇經曆。在結束後的賢者時間,我内心被“這不寫成長評太可惜了”的沖動占滿,于是就有了你看到的這篇啰哩巴嗦的劇情解析。

一.尋人節目實質上是個模因傳播的媒介

我将該推斷作為整個劇情解析最基本的起點和地基,它也是最關鍵和最容易被忽略的視角之一。我認為該節目本身就蘊含了相當豐富的信息量。

(一)該節目的制作和放送本身就是存在異常

首先,很多人可能對東京電視台沒有一個概念。東京電視台是什麼台?日本六大電視台之一。那麼在一個大型的全國性放送的電視台中,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八十幾歲的老頭尋找五十五年前已經失蹤的某位女性的尋人節目?還是專欄節目?

對比一下第二季的向飯沼一家謝罪就很容易看出來了,同樣是東京電視台放送的節目,同樣是深夜節目。岸本老太托人注冊了一整個公司,托了關系,花了大量贊助費,才換來了那麼一期三十分鐘的深夜檔節目。這節目可是每期一小時的直播節目,電視上連着直播三期,最後還放送了一集紀錄片,米原作為一個八十幾歲的老頭,到底是什麼身份什麼家底才能這麼揮霍?

除非,作為術士和驅魔人的米原用了什麼特殊的術式,那他就可以一分錢也不用花,也不需要什麼特殊關系。

第二,一個尋人節目,為何要在半夜一點放送?半夜一點找什麼人呢?按照正常的邏輯不都應該是午間時段或者晚間時段插播在新聞類節目中的嗎?而且按照節目放送的時間推算菊江現在都已經七八十了,那見過他的不更可能是中年或者老年人,那這個時段正是錯過目标人群的時段,正是信息獲取效率最低的時段。請記住信息獲取效率低這一條,後面我還要重複。

除非,該節目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尋人,時間段是為了避開幹擾和篩選。午夜時段通常被認為是現實和虛幻最為模糊的時段,在該時段大部分現實中正常的活動都停止了,異常則不那麼容易立馬找到參照物,因此更容易隐匿。再加上人發困,意識比較恍惚,因此此時異常信息最容易侵入和誘發反應而不被察覺。所以我們看到,在恐怖片中,許多以媒介為憑依的恐怖片恐怖之物出現的時候都是深夜。還有就是,東京電視台以有時深夜播送一些莫名其妙的靈異節目或者神經節目為著稱,選在東京電視台進行放送大家警惕心會下降。

也就是說,該節目實際是在篩選符合特定特征的理想傳播者。

(二)該節目本身的人員反應即是異常

這是被劇評吐槽最多的,認為制作組粗心大意,才讓在做演播廳的那麼多人跟背後的制作組跟個瞎子一樣什麼東西都看不到,所以整部劇缺乏代入感。

但,這真的是制作組粗心大意嗎?以及節目中的人真的始終什麼也看不到嗎?

我的答案是,否。而且我認為意識到節目視角和觀衆視角的錯位是一個很關鍵的推斷方向。因為,這種視而不見是制作組故意為之的,目的就是制造異常感。

而我為什麼這麼下結論呢?最大的原因是,這種視而不見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有一個時間推進的變化過程。

我想請你們注意兩個點,一是主持人的表情。在放送第一天的時候,主持人的表情基本沒有變化。但是放送第二天的時候,在呈現那張抱着照片的屍體的時候,全體演播廳的成員都奇怪的隻注意到照片而故意忽略屍體的存在,甚至連警察都是如此。這是我們已經知道并且觀察到的,但,我們忽略了主持人的表情。

在第一遍呈現後,主持人的頭往左轉了一下,然後短暫浮現出了幾秒有些不安的表情,然後扭過頭來重複了那句“讓我們再确認一遍吧”。他為什麼轉頭,為什麼不安,為什麼要再确認一遍,他真正想要确定的是什麼?為什麼再确認一遍之後還是忽略屍體的存在?

到了放送第三天,演播廳隻剩主持人一個人宣告菊江已經死亡,節目不再放送。這時他的不安已經寫在臉上了,開口前左顧右盼,長達十幾秒的沉默和微微閃過的疑惑。他為什麼看起來如此不安?明明都能忽略靈異照片和屍體了。

看到我這裡我基本上确信,節目組全體是被認知污染了。所以該節目才能不合理的存在,所以注意能夠落在需要他落在的地方,那種不該存在的專業而非應存在的恐慌構成了最大的違和感。而随着呈現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反常,認知污染短暫的被現實的錨點拉回,直到第二天最後那盤三十幾年前節目的錄像,公開的宣告了菊江的死亡,然後污染開始被打破,節目的存在意義“尋找菊江”消失,才出現了節目的突然停播和現實檢驗力部分回歸所帶來的不安反應。

第二點的細節也是想說明這個結論。這個細節就是,在第二天那段恐怖的水底錄像出現前,制作組并沒有标注“該内容可能會引起不适,請謹慎觀看”。正常電視台都是要标的。而這個錄像的内容不是和第三天的錄像相似嗎,為什麼第三天的錄像前标了?即使這個小孩子的錄像是直播時放出來的,正常的電視節目組組都是會提前檢查内容的,所以不太可能出現内容會引起巨大的争議和生理不适的錄像帶被就這麼堂而皇之的放松出來還不标警示标。

基本上到此,我可以認為該節目的誕生和結束就是一場完整的認知污染從啟動到出現裂縫到回歸正常的完整儀式。但此時,我隻是懷疑有模因恐怖的可能性,但不能确定,畢竟認知污染有很多種形式。

但,收看者的反應讓我開始考慮,是否該從模因恐怖的視角,來重新解讀整個故事。

(三)該節目的觀衆反應是異常的最後一環

我剛才說,請你記住午夜時分應該隻能為尋人提供最少的信息量和反應量。

那如何解釋開播第一天就有三千多通電話打進來,截止節目停播有8000多通,而且還掀起了讨論。這隻是一個八十幾歲老頭尋人的節目,還是個在深夜1點多放送的節目,全日本人民嗜好都這麼奇怪嗎?

隻局限于節目組本身的認知污染解釋不了這一點。但模因污染可以。因為在模因污染中,媒介本身就是傳播源。當你百無聊賴地深夜躺在家裡,不停的換台想找到一個有趣的節目,但你的目光停在一個本應該是極其無聊的尋人節目上,不知為何,你覺得你找到了什麼,不知為何,你突然想起來你好像見過這個人,于是你就像一個精準的機械一樣流暢的走完了剩下的最後一步:給節目組打電話。再或者,你并沒有無意中發現這個節目,冥冥之中好像有什麼在指引着你這麼做。

這就是模因恐怖的核心機制之一,媒介即傳播,傳播即認知侵入與改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該節目完美的符合模因恐怖的要素。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來了:是誰制造了這場模因傳播?怎麼做到的?目的又是為何?

我隻能想到米原,他是一切的起點。

二.儀式的觸發、削弱與結束

讓我們從節目剛開頭對米原的密着記錄開始。節目組答應取材其實表明污染已經發生了,不然該節目的申請不可能被通過。但,剛開始這種污染并不穩固,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周圍鄰居的說法立馬讓其産生了對于尋找對象是否存在的懷疑。然後米原才拿出了關于菊江的那張模糊的照片。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制作組不會被那麼一張模糊而靈異的照片說服去做一整個完整的節目,并且也不會對米原一開始不給照片現在的異常行為才給沒有一點反應,而米原也不會被制作組懷疑後緊跟的那句輕描淡寫的“我們會努力去找”而忽悠到,如果他為了某種特殊原因而不信任制作組的話。

但如果從模因儀式觸發的角度考慮,這就很容易理解了。這張模糊照片是用來加強認知改寫的強效靈物,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米原實際上是在觀察原始的術式條件下認知污染能達到何種程度,又是否穩定,而這張照片應該是相當強力的觸發物一類的存在,所以不能随便浪費。也就是說,在呈現那張照片後,整個儀式才算真正的穩定啟動。

這也是為何米原一定要讓制作組上門拍攝自己的尋人“日常”,盡管這對真實的尋人沒有什麼用,這是出于觀測儀式效果的目的而必須采取的一步,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向觀衆展示自己,而是為了确認制作組是不是順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走。

而儀式的推進,則是随着節目的播出,像病毒一樣的迅速蔓延。效果減弱,現實開始滲入,則出現在第二天結尾那盤匿名錄像帶放送之後。

所以米原到底為何要這麼做?目前從後面表面上的情節我們可以确定的是,他想要讓菊江消失,為此幾十年内不斷的在做着努力。那麼,就不可能是出于想讓菊江在全國範圍内擴散的理由,而是出于相反的,想讓菊江徹底安息的理由。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做?目前主流的影評認為是想要繼續獵殺被菊江附身的人,所以希望藉由全國性的節目征集線索。我不太同意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它無法解釋錄像帶内容的一個矛盾之處。

在匿名錄像帶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原特地上節目說“她已經死了”“我已經處理了三十五體了”?如果是以尋找殘餘的個體為目的,不應該是直接讓找人然後聯系他們,自己再悄悄的處理嗎?直接跟電視機前的觀衆說“她已經死了所以見到她請撥打以下号碼”對于尋找的目的本身不是适得其反嗎?錄像帶裡展示的很明确,主持人都把他當瘋子,說明他的行為本身并不能促進尋找,沒人會聽一個瘋子的話,更沒有人會去注意到一個已經死了的人,這個人的臉還看不清。

而我們并不能把米原也當瘋子,因此,如果放棄從“尋找剩餘體”這個角度進行切入的話,有一個相當合理的解釋就是,無論是上節目,還是操縱節目,米原的目的,始終都是試圖在社會層面公開宣告菊江的死亡。正因為她已經死了,所以見到她,請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她,她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照這個思路走下去,作為模因儀式現實錨點的匿名錄像,應該就是米原隸屬的組織寄的。因為在經典的模因恐怖模式中,發動模因式污染的人如果想控制模因污染的進程的話,需要有一個周期,有一個終結的點,該點一般稱為現實錨點,他是和模因認知強烈沖突,可以直接威脅到模因存在意義的現實事物。如果模因無限期的蔓延而沒有終結手段的話,施術者自身也會被反噬。因此,推斷米原和該組織作為該儀式的管理者把該錄像帶作為回歸現實的裂縫,是合理的。我稍後也會在提到敵對組織的時候順帶解釋一下為什麼不大可能是敵對組織寄的。

不過,這又延伸出了兩個新問題:為何要公開宣告菊江的死亡?為何又要在節目正火爆的時候突然寄這種現實錨點來試圖破壞儀式?這和想要更多人的人知道菊江死亡的目的不是矛盾的嗎?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先回答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菊江,到底是什麼?

三,菊江是何種存在?

我先說結論,和官方小說所設定的超能能力者和大家認為的“附身靈”不同,我認為菊江不是靈,而是一種認知型模因病毒。讓我們先從菊江的名字開始。

(一)いしなか きくお與石永菊江

在日本,有個非常有名的經典都市恐怖傳說,叫做如月車站(きさらぎ)。該傳說最初來源于 2004 年 2ch 的一個都市傳說貼子,講述一個網友“はすみ”坐電車結果進入了一個不存在的詭異車站「きさらぎ駅」的經曆。

而我為何要在這裡提及該傳說?因為該傳說的最初版本其實并沒有将【きさらぎ】正式命名為如月。在此我需要特别說明一下,在日文中,一般不用假名作為正式的名字,因為假名不是字,而是拼音的标記,隻是讀音符号系統而非真正承載對應意義的字。用漢語來做比的話,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名字叫“Wang Xiao Ming”,那他到底是叫王小明呢?還是叫汪小名呢?還是在汪曉鳴呢?完全不知道。

因此在日本的都市傳說二次創作中,一般會将最初的假名賦予特定的漢字,讓其具象化,從而加強身臨其境的恐怖感。きさらぎ駅後來被賦予如月這個名字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而最初的傳說版本為了便于傳播,則會有意的不使用漢字而使用假名,利用其模糊性的特定方便人們代入自己的真實生活。也就是說,先假名後賦予特定漢字的做法,在日本的模因類怪談創作中,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做法。而如月車站就是該類型怪談的一個典型代表。

我說到這裡,你應該意識到了。這就是石永菊江名字的來曆。也就是說,米原最初給的いしなか きくお,相當于隻是給了名字的讀音,而不是名字本身。石永菊江是節目組自己起的。也就是說,石永菊江并不是她唯一的名字,而隻是她名字的一種可能性而已。

(二)模糊照片與A I合成照

在劇集的最後,我們看到,在米原原來的老屋子裡,菊江和米原的清晰合照靜靜地躺在地上。我們從中知道,米原和菊江曾是戀人,但,我們還可以注意到一件事。

那就是,米原其實是有菊江的清晰照片的。但米原卻給了制作組一張模糊而恐怖的靈異照片。而制作組居然将這種照片和米原畫的抽象肖像畫AI合成出一個完全不符合原本菊江長相的具象化個體。如果菊江的樣貌、身材和名字都會不斷變化的話,那米原根本沒有必要去費勁心思做這個節目。那如果菊江的樣貌、身材和名字是固定的,那根本沒有必要全部做模糊處理。

(三)老屋内和新屋内的擺設差異

提到老屋内的照片,我們也自然得提到老屋内的骨灰罐和各種咒術相關的物件。但我在意的,并不隻是物件本身,我更在意的是其空間位置。

這些老屋内的物件,很多都是和菊江有關的,甚至還有菊江的骨灰罐。那麼,如果菊江是附身靈,或者說是傳統意義上的靈體。這種原封不動的滞留,是非常奇怪的。記者甚至直接開門就進去了。

因為對于傳統靈而言,這些遺留物都是高度危險的東西,基本可以看作是一級的污染源。因此按照傳統靈體處理的邏輯,記者能直接跟個沒事人一樣開門進入一個高污染空間是很奇怪的,這些東西不處理就這樣擺在那裡也是很奇怪的,米原這麼多年來放着污染源不動隻專注于各種處理被污染者也是很奇怪的。當時b站彈幕上也有人吐槽“節目組也是真勇啊”,就是人們對于傳統靈認知的一個側面反應。

但,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可以解釋這種不符合傳統靈體處理邏輯的做法。

那就是,米原不是不想處理,而是處理不了,而且甚至拿不走,因為空間本身以及其所攜帶的記憶,和這些東西高度綁定了,強行帶走或者處理會引發可怕的後果,甚至房子本身都不能被處理或封鎖,整個空間已經高度一體了。而記者跟個沒事人一樣進去(請不要忘記,記者此刻仍是模因污染的一環,不然這個節目就直接結束了),節目組還把這些都播出來,按照該模因儀式判定菊江已死的目的,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系統判斷此時接觸和傳播已經沒有威脅了。當然,前提是如果這些信息真的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制作組随意布置的。

而上述的三點,是違背傳統附身靈的運行邏輯的。因為對于傳統的附身靈而言,重要的不是空間,而是物件,物件被完全處理,靈就消失。同時,不必對其姓名和相貌模糊化,姓名和相貌是否清楚對其無影響,甚至越清楚就越容易被封印。而且對于傳統的附身靈,上節目高調宣告其已經死亡是無效的處理方式,節目又不是真想去找尋被附身者,三十幾年前和現在的節目都是。

那麼,如果菊江其實不是傳統靈,那她是什麼?

最佳的答案是,一種模因型病毒。隻有模因型病毒,才需要對其進行模糊化以降低其造成恐懼的可能。隻有模因型病毒,其原始物件才和其存在意義與記憶高度綁定,處理原始物件及其附屬的空間不僅是無效的,反而會造成模因失控而不是被清除。而隻有模因型病毒,才能最終解釋為什麼米原的目的是公開宣告菊江的死亡。

因為,應對模因型病毒擴散的有效方式,就是通過公開否定其存在來制作認知疫苗。模因型病毒是不能被清除的,它寄生于人們那種“無法否定其存在”的觀念中。舉個例子,雖然我根本跟這個人沒有任何聯系,對這個人也沒有任何的認識,但是如果我寫小說的時候突然想到石永菊江這個名字,我就有可能順帶延伸到“萬一現實中真有這麼個奇怪名字的人豈不是很有趣?”。這就叫做存在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是無法被根除的。因此模因型病毒不能消除,隻能控制和共存。通過制作疫苗,讓接種疫苗的人認識到該事物不存在,模因污染對這個人就失效或者效果力變弱。

這就是為何米原執着于上節目,甚至不惜自己制造一個節目出來。同時,這也是下一個問題的起點:為何突然中止節目?

四.節目的突然中止

如前所述,米原的真實目的是制造疫苗。我們都清楚疫苗的運作原理,在你體中植入無害的病毒,然後讓你的免疫系統産生殺死他的抗體。也就是說,疫苗的邏輯是低劑量暴露在有毒環境中。

而米原是在有意增強其呈現物的傳播力而控制其劑量,所以他才給模糊的名字和模糊的照片。模糊意味着高傳播力,因為容易被你自我代入。但不清晰則意味着代入之後就不那麼可怕。這與模因恐怖先模糊再具體化,先傳播再賦予怪談現實性,賦予鬼怪人格和具體形象的方式是相一緻的。

但依照這個邏輯,米原所在的組織就不應該在第二天就寄送終止暴露的錄像帶,這個節目也不該那麼火爆,幾千人在幾天之内就紛紛來電聲稱自己見過石永菊江。在這裡,真正的恐怖就顯現出來了,有沒有可能,疫苗本身成了新的傳播源?

那如果這種解讀是成立的話,那盤匿名錄像帶的寄出應該就是為了讓事情在變得不可控之前,還隻有苗頭的時候,直接慢慢的終止掉它。也就是說,米原一行人在監控節目發展進程的過程中,出現了沒有預想到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米原給節目組灌輸的觀念是尋找這個人,而在這個框架内,節目組為了完成尋人這個目的,違背米原的意志,給模因賦予了具體的形名。結果是,被賦予了形名的模因病毒出現了爆炸式的感染和強力的侵入能力,迫使監控者不得不提前收回傳播媒介。也許米原一開始隻是想做個不溫不火的長線節目,也許他其實已經不止一次的親自舉着菊江已死的牌子站在攝影機前,也許他其實很清楚風險但他已别無選擇。太多種也許,太多種本可以的結果。

這就是模因恐怖的核心悖論,他即存在本身,不會消失,隻會潛伏。你越想控制他,結果就變得越不可控。治愈變成感染,對大面積爆發的擔憂變成大面積爆發的事實。所以菊江到底是在幾年前就自然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導緻米原不得不采用這種方式。還是因為米原害怕他傳播到全國各地,所以采用了這種方式?到底是因為她存在,我們看見了她,還是因為我們看見了她,她才存在?

五.為何走到了這一步?

解釋到這一步,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想到,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為什麼非要靠暴露他才有可能對抗他?這就到本劇最迷人,最具有争議性,也是謎團最多的兩個部分了——錄影機内的内容和廢屋裡發現的那些照片。

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菊江更可能是模因病毒而非附身靈。那麼這首先能解釋一系列問題:為什麼要拍照留檔,甚至要把處理屍體的過程進行錄像,甚至還讓放出來,這不是犯罪證據嗎?為什麼先前編号到35号36号後面就不編号了?

因為米原要做的不僅是物理上的封印,還是存在上的終結和管理意義上的收容。錄像、給照片編号、将照片和屍體一起封鎖,都是在宣告一件事:它的存在已經終結,并且被我們所控制。這種做法類似于SCP基金會的編号記錄,還能被記錄和編号,就意味着我們已經成功控制了局勢。真正危險的,是那些不能被編号,也沒有記錄的存在。

還記得米原給乙的電話留言中的那句話嗎“35号很難辦,這次也拜托老師處理一下了,如果處理不了,我就隻能找那邊的人了。”為什麼35号很難辦?為什麼米原覺得35号處理不了就隻能找那邊的人了?為什麼在照片組之中,三十幾号之後的人像變得越發清晰,并且在35号和36号和之後就不再編号和錄影,也不再是原來那種顯像而是被蒙着眼睛的人?35号和36号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此,先短暫倒一下帶,讓我們把思維跳躍到一個看起來和上述問題無關的問題上:菊江到底是在哪裡出現的?

你可能會疑惑,節目上不是說了在全國各地出現的嗎?畢竟收到了全國各地的目擊情報。我想請你回想一下我之前所說的“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他,他存在。還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存在,所以看到了他這句話。”也就是說,我們并沒有辦法确定菊江真的在節目播出前出現在全國各地。有可能觀衆确實看到了模糊版本的她,然後節目組的具象化使他們把記憶投射在了這一個人為的錨點上。還有可能,在節目播出之前根本就沒人見過任何版本的她。

如果我們将她是不是在全國出現這個問題懸置在一旁,把目光放在小屋裡的照片時,我們會發現一個詭異的事情。那就是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是近距離直面鏡頭的。為什麼這會如此不自然?

因為如果你偶遇某個東西或者刻意去找某個東西的話,是很難呈現這種固定角度固定距離的狀态的。這使得它看起來根本不像一個自然被抓拍到的存在,而更像一個有着固定顯示格式的病毒包,你拍照,照片就被感染,就呈現出這種狀态。你根本無法判斷一個病毒包脫離了計算機還是不是存在,如果我們隻能通過計算機看世界的話。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我們根本無法判定是她在那裡所以我們能用照相機捕捉到她,還是因為我們用照相機捕捉了她她才在那裡。也就是說,我們無法超越媒介判定其是否存在。

那既然她不一定出現在全國,甚至都不一定出現在相機之外,米原也就不一定需要到處去“找她”。所以米原既可以是有特殊的方法找到她,然後她以這種方式自動顯像。也可能,他根本就不用去找,菊江自會出現在他能看得到的地方。

我自身的看法更傾向于後者,是菊江主動出現在米原的眼前,出現在米原的身邊,至少也是米原能控制的局部範圍内。因為如果一開始就是出現在各個地方需要費力找的話,為什麼直到35号才開始上電視?我們之前論述了米原第一次上電視是為了給公衆傳播菊江已經死了的消息而不是尋找菊江個體。那如果一開始就需要到處去找,那說明感染并不是局部的,那應該一開始就選擇上電視,為什麼要到自己偷偷到處找處理了35體之後才上電視?這個邏輯是奇怪的。聯想一下現實的病毒處理邏輯就知道了,假設一個病毒不是全國性的而是局部的,那麼一個衛生省的防疫員會怎麼做呢?他會先嘗試不要動用全國資源,病毒超出原來的限制範圍之後,再轉全國性。

也就是說,米原在處理了35體之後才開始上電視本身可能說明,他原先的局部防疫政策失敗了。菊江最開始更可能出現在他能監控能控制的局部範圍内。這也符合菊江是模因病毒的基本發展路徑,模因病毒在初期需要依靠跟它有強烈聯系的認知宿主才能引發,慢慢發展變異後才能脫離最開始的宿主寄生到弱聯系的個體身上。

那讓我們最開始的那個問題,35和36号身上發生了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很清楚的回答了,它變異了。

有人會認為,不再編号的那些個體和原先的那些個體并沒有什麼聯系,它出現在菊江出現之前,這個解釋當然能說得通。我并不是要否定這種解釋的合理性,我隻是從模因論的視角對這些照片給出另一種解釋。在模因論的視角中,這隻不過是一個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而已。讓我用現實中病毒防控的邏輯跟你說明,為每一個案例編号意味着每個案例都是獨立的、可區分的、可追蹤的。編号的目的在于收集數據、分析模式、尋找源頭。當病例數開始呈指數級增長,多到無法再進行個體追蹤和研究時,防疫策略就會從“圍堵”轉向“緩疫”。停止編号,是一個沉重的宣告:我們已經放棄了追蹤每一個單獨的傳染鍊,疫情已經全面失控。此時的目标不再是“理解并根除”,而是 “盡可能多地收容和處理,以減緩傳播速度” ,個體失去了特殊性,全部被視作統一的疫情統計數字的一部分。

米原的工作記錄的停止和編号停止是同步發生的。和顯像變得特别清晰以及開始蒙眼也是同步發生的,和米原上電視也是幾乎同一時間發生的。(這裡的前提是假設蒙眼的照片不是發生在編号照片前而是編号照片後)蒙眼可以被理解為獻祭封印,但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針對“模因病毒”的特性化處理。切斷視覺輸入,可能旨在防止目标在轉移過程中因繼續“觀看”而加深感染,或防止其成為新的感染源。這種高同步性可以被看作是因變異導緻的記錄失效,不得已啟動新的收容方式。

那麼按照這種理解,雖然依舊會很不安,我們還是要像上一節詢問狂熱的打電話來報告目擊情報的觀衆一樣詢問我們自己:屍體真的存在嗎?收容真的存在嗎?即使我們能在影像中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被包裹起來,被處理掉,在掙紮。但這就表明,處理真的存在嗎?還是說我們看到的隻是無實體表征在機械的表演。米原說的準備代理人所指的真的一定是人嗎?

我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直面的是信息,信息不等于本體論意義上的實體。

但我們可以回答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那就是米原為什麼要沉寂37年之後,以一個幕後主理人而非37年前的幕前警告者的身份再度出現。

可能是因為菊江确實擴散到全國了,且越來越危險,因此防疫手段也得不斷升級,從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電視台,到一個現代的全國性電視台。但我想嘗試另一種解釋,那就是,他終于開發出了一套可以操縱大型電視台以及全體收看者的儀式。打個恰當的比方,在37年前米原瘋癫的表演,更像是個一個開發了疫苗的無名醫生的疫苗發布會,即使真有人相信有病毒存在,也不會相信一個都沒有執業執照的醫生的産品。但37年後,該醫生自己不出現在人前,取而代之的是他成立的一個可靠的權威的醫藥公司,同時該公司的疫苗注射從單純的給你宣講發展到了讓你體驗一整個你自己接種的流程。也就說,因為原先自己缺乏權威性和方式不深入人心導緻疫苗接種失敗後,米原可能在做什麼别的應對措施的同時,花了三十七年心血,完成了一場孤獨的而華麗的遠征。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導演說過的那句“這是關于一個努力生活的男人的故事”。我可能終于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六、敵對組織與米原之死

經過我上面的長篇大論,相信你也意識到了,按照我的解釋框架的話,米原對自己的定位是疫苗工程師,尋人節目是他的項目。那一個籌劃了如此複雜和危險的一個疫苗接種項目的總負責人,有什麼理由在項目正式開工前自殺呢?因此自殺在動機上不成立。相反,他必須要在節目真正播出時更加投入更加嚴謹地監控實施過程,然後視情況進行收尾工作。

從其“自殺”的地方來看,整個事件也非常的詭異,如果米原真的一心求死,在家裡上吊或者往頭上套個塑料袋是最自然的選擇。選擇一塊馬路邊的草地進行自焚?這是為了達到某種極端目的表演性自殺才會做的事情。那如果米原的表演性自殺是儀式獻祭的一環,他也會等到節目播出自己的目的達成之後再去做,作為這一切的收尾。

更何況,探索廢屋的那位博主無意中拍到了遠處的火光,以及……人影。所以我更偏向米原是被人殺死的。

被誰殺死的呢?

那些進他屋子翻找東西的人。我為何判斷這些人是敵人而不是盟友呢?因為他的行動邏輯跟所掌握的信息與盟友不同。如果你是盟友,那你根本沒必要着急忙慌的出動這麼多人大晚上在那裡大肆翻找,反正是熟人,白天派一兩個人過去直接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畢竟米原肯定會告訴他們重要的東西在哪裡。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找什麼要找的東西在哪裡,才需要出動這麼多人把米原家裡翻個底朝天。而且,從盟友的角度講,如果某個東西真的很緊急很重要,也可能被米原轉移到他們手裡了。也就是說,盟友正常的行動邏輯是光明正大的、小規模的和精準的,和這群人偷偷摸摸的、大規模的和亂翻的正好相反。

那他們為什麼要殺了米原呢?我想到的原因是,他們想要操控菊江這個模因為自己所用,所以菊江不能被宣告死亡,而米原的這一步棋或者之前的行為對他們而言太過危險,所以米原必須消失。這就是為何之前我說他們不可能寄出錄像帶,因為錄像帶意味着傳播的終止,它是安全閥。該敵對團體和米原的目的是相反的,所以即使手上有,他們也不可能去做寄出錄像帶這種東西。

那麼假設敵對組織的目的不是想要菊江“不死亡”,而是覺得米原的方式根本不是拯救,而是新一輪傳播的源頭,所以不能這麼做呢?

那他們殺死米原,節目播出前不寄錄像帶,放任節目組對着模糊照片和名字瞎搞,感染了幾千人再去寄錄像帶終止是為何?米原是那個知道最多的信息最多的總工程師,你在不知道殺死總工程師會怎樣,工程師手裡的項目是什麼情況的條件下把總工程師幹掉了。放着節目播出前這一最好的幹預時機不管播了兩天才想着寄錄像帶去終止。讓自己堂而皇之去别人家裡翻東西的視頻在公衆面前放出來。哪一個是想要靠别的方法阻止模因傳播的樣子?

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們想要殺死總工程師以讓整個疫苗接種過程變成病毒接種過程,但沒想到同盟手裡有殺招,看情況不對就直接寄錄像帶提前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