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所以崇尚暴力,是因為人們從暴力中獲得滿足。”

我們可以從全片的思想中了解到其反戰的内涵,也可以從少年阿蘭的故事中看出其反對校園霸淩的淩厲;這句台詞從阿蘭•圖靈的口中被道出數次,每一次的出現都在提醒着我們它的意義,并且其中的震撼也螺旋式上升。

導演莫滕·泰杜姆的影片《模仿遊戲》用110分鐘的時間向我們展現了天才數學家阿蘭•圖靈偉大而不幸的一生。

影片全片将阿蘭被捕這一真實時空(現實)所發生的故事作為主線,倒叙了其最開始進入英軍密碼系統工作到最終成功發明了“圖靈機”并且利用其成功偵破德國法西斯的英格瑪密碼,從而幫助英軍扭轉戰局的全過程;其間還插叙了少年時期的阿蘭遭受校園霸淩,以及其從初識克裡斯托弗——這一改變他一生的少年夥伴到當他得知克裡斯托弗因病離世之後心理發生的變化的全過程;在影片的結尾故事又回到現實,因為當時的英國政府對同性戀者嚴酷的政策,為了保住他最重要的圖靈機阿蘭選擇獨自承受着化學閹割的痛苦,拯救了無數同胞卻難以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阿蘭的人生被畫上了悲劇的注腳。

整體全面,這是我對這部影片叙事的直觀感受。作為一部偉人傳記電影,很多時候将故事講全面了就會缺少些戲劇性和藝術性,而有的時候又會得到相反的結果,往往很難做到一個良好的平衡。“叙事方式”無論在文學還是戲劇的領域中,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為歸根結底,電影也好小說也好,都是一個講述故事的過程,《模仿遊戲》中最主要的三種叙事手法,卻能夠在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講述故事的不同部分)的同時,最終得以聯結,合并為一個整體,從而将原本就豐富的故事線纏繞成為一根漂亮的繩結。

直叙的部分展現了主人公阿蘭的神秘面紗,倒叙幫助觀衆揭開了阿蘭的神秘面紗,然而黑暗之下我們依然看不清面紗背後人物的真實形象,而插叙部分就像是将屋内的一切反射到觀衆眼底的那一盞清亮的燈——溫和的揭示了造就阿蘭的一切的曆史。

一個天才,經曆了些什麼?

這是句一語三關的設問,在我看來,也是本片劇作的主要結構。真實時空裡的主人公經曆了什麼?這個設問構成了影片貫穿始終的故事線;這位主人公曾經經曆了什麼?這個設問是這部傳記電影的意義所在——講述阿蘭•圖靈的偉大曆史;這位主人公經曆了什麼才變成了他?這個設問構成了故事向觀衆針對阿蘭作為“人”的好壞而作出的帶有主觀性的客觀解答。

而阿蘭•圖靈,也就在這無形的問答中逐漸完整,走進了每位觀衆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