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再聚焦于去審判一位殺了被抛棄嬰兒的殺人犯,而是把視角放在了一個事件的參與者也是受害者的工人身上。在時代的浪潮裡,她想要走捷徑的嫁入豪門,也想要輕松的抛棄孩子生活,然而人性似乎并不像做決定的瞬間時腦子裡想的那麼輕松。于是反複的内心,糾結的選擇,讓并不起眼的她作為時代的縮影出現在了故事的中心。

...

我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多麼驚豔的故事,即使基于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裡面呈現了一些人性的糾結和大背景下生活的艱辛,但對我來說依然是不夠動人的。我難以看到這位女性更細膩的一面,隻看到她在生活中的搖擺和什麼都想要的糾結。或許這是那個動蕩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也或許我想要看到的成長改變是奢望也并不是創作者的本意,但作為一名女性主角,隻承載了故事的推動和講述的功能确實會讓我感到遺憾。更深層的挖掘呢?關于她的痛苦,她無法割舍的母性,以及她在無法選擇時的沮喪,我都認為給的太淺了,不足以打動我的内心。

...

但電影的光影,卻實打實的吸引到我,讓我有一次被黑白電影吸引。開場的第一組臉的鏡頭就抓住了我,讓我想到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尤其是在女主的丈夫掀開面具的時刻,我更加堅信培根的畫一定是作為參考存在的。生活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是畫家的主題,也成功奠定了影片的基調和主旨。我最喜歡的一組鏡頭是在故事的開始,女主爬出窗戶坐在床邊打毛線的部分,這個視角是細膩的,溫柔的,讓我感受到她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的,即使是很困難的當下,她也想要沖破被束縛的生活。故事越往後她的生活越艱難,也越痛苦,精神的痛苦也在不斷刺激着她,甚至走上了需要藥物的路。很多隐藏在陰影裡的臉和鏡子裡空洞得眼神,也都通過藝術的手段呈現出了人們的狀态:麻木,扭曲,痛苦,無路可逃。

...

故事看到最後,被诟病的殺人犯,生活在痛苦中的女主,持續混亂的生活,在一個擁抱裡算是有了一點點的希望,但更多的是唏噓。不管是那些不負責的男人,抛棄孩子的母親還是殺害孩子的兇手,也都不過是曆史的車輪下的殘骸,我甚至覺得都很殘忍,而沒得選似乎也成為了一切殘忍的開始和更殘忍的理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