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尾作品的典範,不僅推動了劇情還把前兩部的伏筆填上了。整部影片大量采用插叙倒叙的方法:以陳永仁的殉職為時間上的分界點進行叙事,使整個故事更加合理,完整,立體。下面就個人理解按照時間的分界點進行梳理:

在陳永仁殉職前,一方面通過穿插陳永仁成為韓琛手下後做事的劇情來呼應前兩部,另一方面,通過劉建明精神出現的幻覺以及他看的心理報告補充說明陳永仁的經曆。告訴了觀衆李心兒,陳永仁,楊錦榮,沈澄,韓琛五人之間的關系。

在陳永仁殉職後,通過劉建明和楊錦榮,李心兒,沈澄的接觸的主線劇情和陳俊自殺這種支線劇情來描繪劉建明如何在其他三人的計劃下(也有别的原因)一步步産生精神幻覺,暴露自己的卧底身份最終陷入所謂的“無間地獄”中。

讓一個電影劇情更加複雜精彩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新的角色。這一部通過增加楊錦榮和沈澄兩個主要角色很成功的将一個與韓琛,陳永仁有關的故事進行增添。劇情不僅不顯得突兀而且更加立體,鮮活,我覺得這是電影非常出彩的一點。(當然電影還有很多其他出彩的地方)

縱觀《無間道》三部曲,兩個貫穿始終的話就是“我想做個好人”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兩句話好像就對應了兩個主角,一個出身警察卧底黑幫,一個出身黑幫卧底警察,但是正是這種鮮明的對比給電影增添了一份模糊感,令人深思“好人”與“壞人”的界限到底是什麼?在劇中,這種界限在多個地方得到了體現,比如開槍的位置(黑幫槍法是爆頭,而警察則是打腿),“镖”字的寫法等等。而在整個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身為“壞人”的劉建明希望做個“好人”,是因為人對内心正義感的原始的渴望,但他卻始終無法真正做到“好人”那樣的“對不起,我是警察”的正義,反而為了隐藏自己越陷越深,最終産生精神幻覺。其實,當他成為卧底進入警察學校的時候起,這種好人與壞人的“我想跟他換”就換不得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可以“換”的,用電影中貫穿的佛家的思想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一面與惡的一面,并且可以選擇自己内心的善與惡。是否能真正的做到堅守自己内心的正義,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還是為了一些東西不擇手段,跌入無間地獄,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出的選擇,也是電影引發我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