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殺馬特,我愛你》是一部展現身處城市鋼鐵叢林之中,農村青年迷惘與壓抑的紀實影片,導演李一凡在以廣東為代表的中國南方進行田野調查工作,并在此過程中與殺馬特青年建立關系進行訪談或通過購買殺馬特手機視頻的方式獲取一手資料,向深層挖掘殺馬特青年的文化根源、生活圖景以及如何在主流輿論的暴力壓迫下走向式微,以及城鄉二元對立下位處社會底層的進城務工青年在制度性壓迫下所遭遇的權利擠兌與流水線異化。

2 調查體驗與影視建構

“殺馬特”作為因污名化如今逐漸銷聲匿迹的邊緣群體,其能被看見并選擇為叙述主體對象與導演個人強調肉身體驗、藝術應基于對社會生活直接體感的主張密不可分。他認為創作者應“反複地去向下看,帶着一個研究的眼睛去體會他們在做什麼[1]”,而對殺馬特群體的好奇與研究意願便是由其經過殺馬特聚會的東莞石排公園所引發的。由于研究群體其“農村青年”的底層社會階級身份與“殺馬特青年”的邊緣文化認同身份,導演在拍攝前選擇紮根在田野東莞石排鎮,體會殺馬特青年的所視所感,融入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以此感知體驗蘊含在現象 中的本質。在項目拍攝與呈現過程中,導演亦如人類學家般進行自我“價值懸置”,以無知者身份進入田野靠近研究對象,選擇以弱結構表達叙事方式,摒棄導演的視點表達與影片跌宕起伏的時間線,将自我轉化為客體隐藏在攝像機之後,令研究對象實現客體到主體的轉化讓其發出自己的聲音,為觀衆講述自己的生活體驗。

3 思考衍生

赫伯迪格在對英國朋克風格做介紹時首先強調了朋克文化的成員們打扮的目的就是要讓人看[2],在真正走近殺馬特群體以前,導演李一凡曾以為亦以為中國殺馬特與英國朋克類似、是當代青年自發的反消費主義浪潮,或是酷兒理論的實踐者。但在影片深入了解後導演與讀者才揭開殺馬特群體神秘的面紗,他們的生活并不如外表裝扮般五彩缤紛,生活更多的是灰暗貧瘠,導演讓殺馬特群體成功地在觀者心中降落至普通人定位,實現對亞文化群體的祛媚。

“殺馬特”被邊緣化的深層原因在于内在文化認同差異,正如羅福興“我們不會向上看,因為那不是我們能得到的”所言,進入城市的農村青年渴望融入城市卻無法真正被接納,卻又無心戀土與鄉土漸行漸遠,對原有鄉村文明産生動搖,他們在城鄉二元對立的夾縫中生存,不甘于接受工廠異化、缺失他人關注的處境,因而選擇成為“殺馬特”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流水線異化、得到他人關注、結為相互照料的同質群體。

紀錄片叙述了“殺馬特”亞文化群體與工廠勞動者的雙重身份,亦喚起對其他處于“失語”處境亞文化群體的關注,當我們向下看時、與殺馬特有類似工作處境的年輕務工者比比皆是,三和大神、提桶少年的故事在飛速現代化進程中紮根無數工廠的城市中日日上演,并不是每一個群體都可能擁有一個飽滿的言說契機,但借以“殺馬特”的故事,如此制度性不公的現象或許能得到關注與追問,更讓我們認識到“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雙手如飛/多少白天,多少黑夜/我就那樣,站着入睡[3]”是廣大社會底層務工人員的普遍境遇。

參考文獻

[1]搜狐. 《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讓被遮蔽的東西被看見|三明治創作者訪談[EB/OL]. https://www.sohu.com/a/431447668_99895237.

[2]皮埃爾·布爾迪厄. 實踐感[M]. 蔣梓骅,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85.

[3]徐立志. 新的一天[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