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rkshire (約克郡)在藝術和現實中都是一個毫不誇張的充滿戲劇張力的地方。從北邊的Middlesbrough到中部的Leeds和York;從南邊的Sheffield和Doncaster一直向西延伸出邊界到曼徹斯特和利物浦,整一帶都是狠人聚集地。我們可以用幾個詞來形容這橫亘北英格蘭的狠人谷:衰敗的後工業城鎮;搖滾發源地(北極猴就是謝菲人);全英犯罪率最高城市之一(Middlesbrough);全英最難聽口音榜單前列;巴基斯坦人第二故鄉(Bradford巴裔占比超30%位列全英第一);天氣惡劣(北約克荒原)......離開約克郡,談到Amanda的娘家Liverpool,更是大哥别笑二哥,半斤八兩。曼徹斯特除了張曼樂的回憶,還有shameless的Gallagher一家(以防有人不知道,英版才是原創,一家人就住在曼城stretford)。
相較于其他描寫暴力的電視劇,adolescence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的叙事結構。它沒有從一開始就交代misogony, manosphere, incel的主旨,而是通過層層鋪墊細節到達climax,然後再縱向深挖父權、toxic masculinity的危害。以警察抓捕一個青少年為開頭設置懸念,一下抓住觀衆的眼球。此處非常有意思的是Jamie不斷的否定自己的犯罪事實。即便在看到監控錄像後,他随崩潰大哭,但仍然拒不認罪。Jamie究竟有沒有捅殺Katie,其實仍要打一個問号。即便我赤裸裸地看到了他揮舞手臂攻擊Katie的畫面,我仍然無法在他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中,如此輕易地給他定罪。一個13歲的孩子殺人,究竟能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細節不斷鋪墊,從Adam的口中,從Jade對Ryan的暴力中,從Adam和Bascombe的父子微妙氣氛中,終于鋪開一個manosphere, misogony 和incel的起因。第二集到此結束,以幹淨利落的方式,沒有迂回、沒有drama,警察辦案——揭露真相,以如此直接但合理的方式結束對犯罪原因的探索。
第三集大概是我認為可以評金球獎的水平。對話沒有任何一句多餘的台詞,心理咨詢師循循善誘,保持專業,坦誠相待。從問題的問法,到用詞,到語氣,到口音,設置咨詢師和Jamie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營造男女power不平衡的客觀環境。這種環境給了Jamie畏懼感,讓他想起過去 “高不可攀”的同齡女生,他的男性自尊開始偏激,并激起了一種以暴力和toxic masculinity為主的自我防禦。這種防禦體現在他的肢體動作(如他一直以一種松垮的方式坐在椅子上,雙手沒有放在桌面而是耷拉在腿上)、輕浮的言語(他使用大量方言和不禮貌的詞彙“cock and balls”)、面部表情始終眉頭緊皺眼神閃躲(不安全感、恐懼和防禦)。
他在采訪中對父親的話題十分抵觸,并下意識維護父親的形象。看完第四集才能理解他這樣做的原因。他的父親作為toxic masculinity的化身,通過制造“愛人”和“狂怒”的不平衡,摧毀家人的安全感。上一秒還在親熱,下一秒就通過大幅度的肢體動作或高喊,以看似保護家人的方式,實則傳遞着恫吓和威脅。這種不正常的情緒變化和内在不一的表達方式,使家人覺得被迫使。看似關心的話語實則是“不聽我的我就打你”的潛在威脅。
第三集對話中咨詢師的情緒變化讓我感同身受。即便是13歲的雄性,當他們開始利用肢體表達憤怒、砸椅子、摔杯子、罵人、怒吼的時候,會在女性心中激發一種原始的對暴力的恐懼。特别是爆發式的憤怒,更會使人在猝不及防手無縛雞之力的時刻感到生命安全的威脅。Jamie繼承了他父親易怒的脾氣,過山車式的情緒轉化(他曾兩次還是三次暴怒,最後卻苦苦哀求被愛),又從學校的環境中被壓榨成了incel,對性、女性、男性的基本認知發生了極度扭曲,始終處在一種“她要麼完全聽我的話,要麼就是完全的bitchy"的二分法。
第三集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它通過一鏡到底無剪輯的手法,完整地呈現了一場咨詢的跌宕起伏。人物的言語神态全部以一條線的方式串聯得滴水不漏自然真實。而在這種線性之間,Jamie接二連三的暴怒和随後的平息,以一種螺旋式的方式使咨詢師的恐懼堆積,因此當Jamie離開後,她終于忍不住痛哭了。雖說整部戲都是以這種無剪輯、單集單一場景完整叙事的方式展開,第三集尤其出色,在于它将空間局限在咨詢室、監控室、咖啡機這簡單而有限的場景中,全部隻有臉部特寫和對話,放大了沉浸式情緒體驗。這就好比寫實派,緻力于一筆一劃反複塗抹相得益彰,最後欣賞時才知道傾注心血描繪局部,沒有一筆是浪費的。作為女性觀衆,我自認情緒敏感度高,這樣的拍攝方式更是給了我前所未有的沖擊。
說完了叙事結構和拍攝手法,最後一個優點是這部劇沒有将misogony 和 toxic masculinity簡單歸因成男性本人的錯。相反,它提供了多種視角,不同性别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和種族的人都在叙述羅生門。被關進監獄的隻有Jamie,但兇手卻無處不在。Manosphere, misogony, incel...這些現象永遠不是簡單的原因,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議題。其中包含了經濟發展下行下因家庭生活困窘而導緻的關系緊張;社交媒體的泛濫和誤用;當地文化對性和男女性角色的落後認知,等等等等。因此,相比于解答問題和propoganda,這部劇更像是以沉重的真實的語氣,向我們講述一個慘痛的故事,給予我們讨論的空間,讓我們反省自身。英國媒體打算用這部劇在學校宣傳性教育和針對婦女兒童的暴力,而這部劇也恰好涵蓋了公權力(警察),家庭,青少年自身,社會幫扶公益組織(律師和咨詢師)多個領域,使得人人都能在觀看過程中找到反思自我的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