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發公号“飛檐的文字江湖” 】

《我仍在此》的導演沃爾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曾感慨:影片榮膺“第97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大獎,原著作者馬塞洛·魯本斯·派瓦(Marcelo Rubens Paiva)功不可沒。

馬塞洛,就是女主尤尼斯的小兒子。

1964年,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巴西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總統,建立起軍事獨裁政權,随後頒布了憲法限制言論自由,鎮壓反對黨和流放持不同政見者。

直到1985年,長達21年的黑暗統治才得以終結。在此期間,434人被殺或離奇失蹤,2萬餘人遭受酷刑折磨。

電影便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拉開帷幕:

1970年,前參議員、現為建築師的魯本斯•派瓦,在某天突然從家裡被帶走“談話”,從此音訊皆無,生死不知,他的妻子尤尼斯,不得不應對軍方一輪又一輪的“詢問”,獨自面對破碎的家庭和五個孩子,踏上了長達25年追尋丈夫下落的艱難曆程。

觀影前,我對巴西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幾大城市的名稱;觀影後,一連串疑問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如果獨裁未曾終結,原著能出版嗎?這部電影還有機會誕生嗎?

帶着這樣的疑惑,我開始深入探尋電影背後的故事。

随着了解的不斷深入,我愈發被女性身上那種柔中帶剛的特質所震撼,她們看似柔弱,卻蘊含着足以撼動時代的強大力量。

據馬塞洛透露,這部電影之所以能順利拍攝,得益于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芙(Dilma Rousseff)設立的“國家真相委員會”,正是這個委員會,使塵封已久的前軍政府文件得以公開查閱。也正是借助這些資料,他才創作出電影所依據的同名著作(來源:IMDb)。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答案不言自明:若不是獨裁統治的終結,就沒有真相委員會,這部作品自然也無從問世。

而迪爾瑪・羅塞芙總統,作為巴西曆史上首位女總統,經曆堪稱傳奇:

...

1947年出生的羅塞芙,年僅19歲(1966年,軍政府執政兩年的時候)便投身巴西地下黨和遊擊隊,反對當時的獨裁政權,1970年被捕,兩年後重獲自由,開始投身政壇。

2011年,羅塞芙成功當選為巴西第一位女總統,并在2015年蟬聯總統。但2016年因涉嫌違反财政法規,遭巴西國會彈劾而被罷免。下台後并未遠離政治舞台,并在2023年獲任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

寫在最後:

曆史總以驚人的相似叩擊着現實:當尤尼斯耗費二十五年光陰追尋真相時,或許未曾想到,當年抗争強權的少女羅塞芙,會在幾十年後以總統身份鑿開塵封已久的檔案。

一個人,或許難憑一己之力扭轉時代的洪流,但一群人卻可以。

兩位女性,在不同的時空,一位以母親的身份守護着家庭記憶,一位用政治家的身份修複着國家記憶,最終讓散落的拼圖,在光影交錯間重新完整。

或許,這正是曆史最深刻的隐喻:獨裁者能輕易抹去一個人的軀體,卻永遠無法抹殺記憶的韌性,無法阻擋人們對真相的執着追求。

“我仍在此”——嗯,她們都在呢。

PS:一條幕後信息:

1979年,20歲的馬塞洛跳入淺湖,造成第五節頸椎骨折,導緻截癱。電影沒有提及,但這正是這個角色後來坐在輪椅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