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大多數的讨論點都集中在約書亞是否真正愛自己的妹妹,又是否從家庭中感受到了冷落從而激起肅清家庭關系的意識。但我在看着電影海報時産生了一種新的思考,畫面中的約書亞面對着欣賞一幅巨大的自己的畫像,我的第一反應是他極度欣賞自己,聯想到他在電影中任何所作所為其實都是圍繞着“我想要什麼”而付諸行動。其實這很符合在兒童心理的世界觀中隻有“自己”這個概念的存在,孩子會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長逐漸在自己的意識中構建起整個世界的模型,從而逐漸産生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其他人存在的概念,但在這個理論基礎上,個人的性格與學習能力都會對結果産生一定影響,約書亞是一個學習能力極強的天才兒童,正常的九歲兒童就已經能夠在這個階段意識到這個世界中其他人的存在,何況是約書亞,但約書亞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顯然是注重規則忽略感受的,這一點電影開頭的一個細節非常能夠體現出來:在接到電話聽到妹妹出生的消息時,父親帶着他急匆匆地打車趕往醫院,但是約書亞停在馬路對面,不願意闖紅燈,也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闖紅燈,他不能共情父親這種因為心情激動而漠視規則的行為。同時他也仍處在一個正在構建世界模型的階段,他在課堂上學習到了木乃伊的相關知識後教室中的倉鼠才遇害,在聖經中閱讀到Joshua的故事後行為才變得比之前更加激進,他對知識的理解效率極高,并且能夠快速消化這些知識融入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中并付諸行動,但同時又極度缺乏同理心。在他的概念中,他想這麼做,那就這麼做了,他忽略家人的感受就和忽略寵物的生命是同一種心理,他的世界中有其他人的存在,但是他并不需要去理解其他人,他依舊覺得自己能在自己的世界中任意布局,其他人怎麼想并不重要,他們的存在是一種既定模式,而如果他不滿意這個模式,那麼他就可以去更改,知識的攝入是他更改模式所借用的工具,一個人在意識不到這個世界還有别人和意識到後仍舊毫不在意是兩種概念,後者更像是一種類神概念,而約書亞的确總是将自己代入到最高層次的位置上,我敢肯定他在閱讀聖經時讀到和自己同名的救主約書亞時産生過一定程度的身份認同,他和奶奶在博物館中,提到混沌之神塞特,語氣也明顯是欣賞的,他的行為也在向神話概念中的神職内容靠近,他并不認為神的行為作為一個抽象概念是無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就像他不覺得木乃伊在現代社會就不能繼續制作了。約書亞對自我的高看和Egocentric,從電影信息就可見一斑,這部惡童主題恐影的題目并不叫壞種或孤兒怨這類行為定義的名字,而是以約書亞的名字命名,電影的海報是這個孩子站在一幅巨大的自己的畫像面前兀自欣賞,這個孩子除了自己不在乎任何人,所以我并不覺得他所說的愛妹妹有幾分可信,也并不認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妹妹以後能成長得更好的說法。
我流約書亞的心理意識分析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