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給兩顆星嗯,這兩顆星分别分成四份,一份給徐祥,一份給彩虹合唱團,一份給Fu大爺,一份給茅善玉的上海話。

來說說我不喜歡的點吧。第一,片子對于精神疾病既誇大又輕視。本人正在經曆因為母親談戀愛無法處理新關系帶來的痛苦。這種苦難被影視美化,沒有得到正視。有疾病請好好治療,該咨詢咨詢還吃藥吃藥,這沒什麼好羞恥的。

第二,對于男女關系。我在現場聽到了很不友好的嘲笑聲,在有一幕男主人公給兒子送菜肉馄饨結果發現家裡有一個北京同性穿着自己兒子秋衣秋褲那一幕。所有的語言幾乎都刻意地往男主人公兒子喜歡同性的方向上誘導,并且現場的嘲笑聲給人的感覺是:你看,這個男人的兒子喜歡男人啊哈哈哈哈哈。所以呢?隻要有穩定的長期的健康情感關系我覺得都可以,為什麼隻有異性是對的?

第三,所有的伏筆幾乎都顯而易見可被預料到,這讓我覺得很無聊。菜肉馄饨作為引子的存在讓我想到初中我不斷callback的文章,題眼必須反複點題才可以得高分的模式。

第四,關于親子關系。男主人公的孩子确實忙于創業,他有自己的選擇,不談戀愛。那個亘古不變的矛盾依舊沒有被解決:孩子不想談戀愛,但爸媽盼着吃喜糖。片中選擇強行用一種不可抗力的外在條件(兒子發現父親患精神疾病感覺沒有好好照顧父親,心中有愧)以及一種接近于98%巧合的兒子最後與女主女兒談戀愛的方式進行happy ending。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希望各位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并深刻領會愛有時候是放手,愛是自由不是束縛。

再來說說我的觀影環境,說實話,不算好。上座率很高但基本都是40+的男男女女,我附近可以聽到很多不合時宜的癡笑,而年輕人可以癡笑的點幾乎沒有人同步。

有兩個我不理解的地方
第一是有一個我覺得是很微妙美麗的地方:男女主角組了相親局但雙方孩子雙雙放鴿子變成男女主角兩人單獨吃飯約會,走在路上準備分别的那場戲。配樂是德彪西的月光。通過演員的表達,此刻男主角内心應該是有種發自心底靜谧的開心與滿足還有期待,但卻被哄笑聲取代,微妙的美麗蕩然無存。

第二是,好像在場的很大一部分觀衆,對信息的提取能力有些問題。主人公在剛開始已經借聊天的口說出自己有亡妻,随後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一位女性角色(潘虹老師飾演的)其實就可以對應起來,但是知道後期劇情進展到接近後半段出現遺照大家才對得起來這多多少少讓我有點不理解。

各位演員都非常好,客串的老師們也都很可愛。

主線我覺得,既像中老年愛情,又像男主人公要問問自己究竟放不下什麼然後自我發現釋然,又像孩子發現自己有錯随後彌補父母。感覺像是把普通人的生活用電影的方式拍成vlog。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