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德從曆史中來,從革命中來。這意味着《我叫張思德》這部劇集需要依托嚴謹的曆史考據,最大程度地還原時代真實。

據悉,這部劇集曆經5年精心打磨,文獻依托與專業考據,成為這部曆史劇集的牢牢根據。此外,這部劇集的專業性,也在于制作維度上的紀實再現。

這種對曆史與時代的紀實再現,自然是首先源于劇本。

劇集選擇以張思德作為叙事中心,以他的個人生平作為開篇,并采用倒叙的形式,先寫下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犧牲的結局:即執行任務時,窯洞突然塌方,他舍身救下隊友,而自己卻在29歲的年紀犧牲;再回溯他被收養,以谷娃子的名字成長,繼而成為戰士的故事。

故事以此為起點,再鋪設整體叙事,并在過程中選擇張思德在川陝戰役中勇闖金城寨、強渡嘉陵江,以及百丈關戰役、山城堡戰役中的英勇事迹作為故事素材。以真實人物、真實場景、真實事迹作為影像素材,再現一段曆史、一段記憶以及一個值得被銘記的時代。

劇集的紀實再現特點還體現在選景方面。其以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地方作為拍攝場景,盡可能選擇真實環境還原曆史場景,在影像空間上不斷接近那個時代。

為深度挖掘四川地域特色,《我是張思德》将洪雅縣的曾家大院、漢王湖、高廟古鎮,以及卓克基、畢棚溝等數十個真實曆史發生地和風景區納入取景範圍。

在影像空間上,通過選擇實景進行時代再現。如第一集紅軍出場時所在的茶馬古道,就是具有四川地域特點的地理空間。由一塊一塊石磚砌成的茶馬古道,兩邊是接連的木式建築,石磚縫裡的青苔,與路邊的野草,以綠色相互呼應。

另外,這種紀實再現的特點還在于劇集内部的環境氛圍。如被王吉盤踞的金城寨,處于深山中,層層疊繞的密林,綿延不絕的山勢,加之盆地氣候獨有的陰沉天氣,讓具有特色的四川地域環境從劇本文字走向觀衆的視覺空間。

這些外部環節,配合着劇集采用的紀實手法,在娓娓道來的叙事裡,堆疊着每一處細節的年代感與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