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斷斷續續看了兩次《八佰》
倒不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有多好,主要是因為電影的人物還有劇情橋段非常多。
第一次看一個不留神你就看不太懂了,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還算認真,但是說實話也是有很多疑惑,為了确定是我沒看出來,還是導演沒解釋清楚我才又看了一遍。
還有就是這種主旋律抗戰電影我看的不多,雖然我隻是随便瞎寫一下,我也要多看一次好一些。
電影講的是以滬淞抗戰為大背景下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四行倉庫因為緊靠着英法租界,所以日軍不敢上重型武器攻擊,怕傷到租界的人。
守衛着四行倉庫的是國民黨軍的軍人,這裡解釋一下,雖然電影名字是《八佰》,但是實際上隻有四百多個人加上一些充軍的人。按照鳳凰衛視的冷暖人生裡面對最後一位倉庫保衛戰的老英雄講的是這樣子的,之所以對外宣布是800人,是所謂的兵不厭詐,也就是誇大己方的人數,讓日本人有所忌憚。國民黨軍面對的敵人則是幾萬日本裝備精良的日本兵,即上海特别陸戰隊第十大隊。
還要補充的一點就是守衛倉庫的軍人均是受德軍訓練過的,裝備德制軍械的國民黨精銳部隊。
抗日題材本來就是非常容易激發愛國熱情的一種題材,加上電影這一種,我覺得是最容易渲染氣氛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這種電影在煽情、喚醒愛國熱情,激發民族大義這些方面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
但是以為題材上本身帶有的這些東西,讓這類電影在評價起來又很讓人糾結。網上有的人認為對抗戰電影打低分就是對抗日英雄的不尊敬,就是不愛國,這種人大有人在。而一旦被扣上這個頭銜,一不小心就是萬丈深淵在等着你。
對此,我想說的一句話就是電影本身是一種藝術,他要在藝術性和電影要表達的東西之間找到平衡,萬萬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八佰》是一部群像電影,電影裡相繼出場的人物非常之多,加上個個都是說得上名字的明星,所以每個出場的人物都會吸引觀衆的一部分注意力,導演呢,為了不浪費這些明星呢,又給了每個人一定程度的戲份,盡量照顧到每個明星的粉絲。
我覺得這種電影請大量的明星來演并不是好事,原因是本來群像電影就會壓縮每個角色的表現空間和分散演員對主要角色的注意力(群像電影也是有主要角色的隻不過不止一個),你加上一堆明星,隻會讓更分散觀衆的注意力,而且在這部電影裡面體現的後果就是,除了個别角色外,其他人都過于臉譜化和沒有深度,關鍵是這些人還有一定的戲份。
豆瓣上好多人說:哇 魏晨飾演的角色好硬漢啊等等。
我想說這就是硬漢嗎?
遇見誰都是吹胡子瞪眼,說話每次都咬緊牙關,動不動就要掏槍的形象就是硬漢嗎?
戰争上有脾氣暴躁的人我可以接受,但是導演的表現形式我是真的無法苟同。
表現下這樣的人殺敵的時候多英勇不好嗎·?
老是表現他在倉庫内對自己人吹胡子瞪眼真的好嗎?
而且表現形式除了放狠話,說話大聲,咬緊牙關這些就沒别的了麼?
說句難聽的話,這樣的形象很适合到古惑仔電影裡面演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動不動就要放狠話殺人的愣頭青古惑仔。
歐豪飾演的端午可以說是電影前半段的主角。
最開始端午是恐懼和不理解戰争的,後來經過一系列的事情,他發生了轉變,投身于這場保衛戰之中。
端午的重點是轉變,但是導演谝谝就沒有把轉變這個重要的過程拍出來,本身僅僅四天,一個人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就是很難的,要想讓人信服就更難。
導演是怎麼拍的呢?他想逃走,然後無意之間發現日本人暗中遷入倉庫,于是大喊一聲告知了倉庫裡面的人,對面租界的人便稱他為英雄,于是他發生了轉變。
說實話,我不理解。
我覺得哪怕是讓端午的轉變發生在他親眼目睹他叔叔被日本人殘忍殺害的時候,也就是仇恨讓端午發生了轉變我都覺得更加可信。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是一個從頭到尾腦子裡隻有“保命”這兩個字的人。在他的眼裡,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什麼國仇家恨都是不存在的事情。
這個角色我感覺倒是沒什麼問題,我很慶幸的是他最後沒有被拍成突然受到感化。
王千源飾演的羊拐,是一個性格倔強,但是有血性的軍人。
他跟其他軍人的差别就是他是充軍進來的人。
相比其他的軍人角色,羊拐并沒有滿嘴愛國殺敵,也有更多戰場之外的戲份,比如跟姜武飾演的老鐵和辛博青飾演的方記者之間的互動,因此他的角色相比其他的軍人形象要立體的很多。
姜武飾演的老鐵也是一個在短短四天的時間内由一個膽小、愛吹牛的人變成一個血性士兵的角色。
我覺得這個角色跟歐豪飾演的角色是有重複的,突出的也都是轉變。
辛博青飾演的方記者,是一個遊走于日本大本營、倉庫和租界的申報記者。
這個及其特殊的人物的存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認為問題是出在他的轉變上,也就是影片後半部分他突然被感化。
别忘了,這個人幾天前還是能給日本人情報的人?還是能跟租界的人打賭上海能幾日被攻陷的人?
唯一能解釋的通的原因就是,他是第一次看見這麼慘烈的戰争場面被激發出民族熱情的。
但是這偏偏跟他記者的身份相矛盾的。
這樣的人讓他強行被感化,隻會讓人覺得非常刻意。
杜淳飾演的謝晉元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強行升旗那一段。
現在強行升旗不就是強行增加難度嗎?難道上面不是讓你們多守兩天嗎?
升旗之後怎麼護旗的呢?
這些導演不拍出來我認為是對謝晉元的不尊重,這明顯是破壞了謝晉元的形象。
尊重曆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關鍵是要拍好啊。
俞灏明、李晨飾演的角色戲份不少,但是給人的印象不深,感覺是塑造比較失敗的角色。
姚晨飾演的李香凝則變成了一個隻會在對面哭泣和滿嘴大義的人。
還有那個刀子,誰扮演的我不太感興趣。我不太明白的就是導演老是讓他凹造型,耍帥是為了啥。
人長得帥沒問題,關鍵是導演為啥老是想突出他的帥。
劉曉慶、侯勇和其他人的角色沒什麼說的,導演都給了一定的戲份,但是感覺都非常單薄。
僅個人感覺,電影把歐豪、王千源、張譯、杜淳幾個人的戲份拉長,姜武、姚晨、尤勇、魏晨、李晨、俞灏明的角色換成普通演員,戲份減少或者直接去掉。辛博青的戲份也可以多一點,但是沒必要最後再來個突然轉變了。
本來電影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時間内把有限的故事講好就可以了,整場戰争的全貌5個小時也拍不完。拍出來戰争下的幾個有代表性的衆生相就可以了啊。而且這幾個人足夠表達戰争的殘酷了。
而且2小時28分鐘的電影,總是不停的切換角色的戲份,讓劇情很不連貫,觀衆也很容易感覺到疲勞,而且電影直到20多分鐘才出來片名,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
角色說完了再來說一下劇情。
整個劇情的展開是通過回憶來展開的。
電影劇情的發展是按照完全按照時間順序的,也就是從守衛四行倉庫開始到士兵撤離四行倉庫中間四天的過程。
抗日電影戰争場面必不可少,就像黑幫電影裡面打打殺殺的場面一樣。
這部電影大約一共四五次戰争場面,但是每次的戰争過程時間都不長。
高潮的戲份我感覺應該是兩場
第一場是一群士兵扛着炸藥包排隊跳樓的戲份,這個本來是個非常容易煽動淚點,也是真的非常令人感動和欽佩的戲份,但是不知道為啥,這裡總感覺沒拍出來那種視死如歸的張力出來。這個地方我是有疑問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第二場是升旗的戲份,這裡拍的還好,幾個人誓死護旗,唱國歌橋段都不錯。
但是關鍵是沒有排出來謝晉元在決定升旗之後,對于護旗的安排,讓人覺得有點驚訝。
其他的戲份我就說幾個我覺得很迷惑的點和比較好的點吧。
先說迷惑的,這裡的迷惑可能是我對于曆史的不了解:
殺逃兵
這确實是我看見國産電影裡面第一次集體殺逃兵,比較震撼。
對于新兵和逃兵的處置
電影裡面從對岸遊過來的三個要參軍的男學生還有這邊倉庫裡面有一些所謂的逃兵,都沒受過一點點的訓練,不明白讓他們強行打仗的目的是啥?這不是拖後腿麼?
尤其是那三個男同學,雖然勇氣可嘉,精神值得誇獎,但是這麼直接的送死真的有必要麼?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不是更好。
對岸的人
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剛開始的時候,這邊的四行倉庫炮火連天,對面的租界則是燈紅酒綠。對比十分明顯,頗有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感覺。
但是影片後半段,對岸的人開始各種想辦法幫助四行倉庫的守衛士兵。
租界的人幫助四行倉庫的士兵很正常,但是轉變感覺很突兀,就算拍成一開始就幫助這邊也可以理解。
日本人的毒氣
日本使用的芥子毒氣到底什麼威力?
倉庫的士兵通過防毒面具抵禦之後,這次日本人的進攻就結束了麼?
就是感覺有的戰争場面隻交代了開頭,不交代結尾。
同樣的還有王千源和歐豪出去修建工事的情節,剛說完非常非常危險,然後鏡頭一轉,第二天了。
水道和那條河
這裡的水道謝晉元知道麼?倉庫裡面除了歐豪知道沒人知道了?
對岸的人都能遊泳通過水道進入倉庫了?
這裡沒人守着麼?日本人不管遊泳的嗎?
那三個男學生都能神不是鬼不覺得進入倉庫了?
接電話線
那一場重頭戲,一群人冒着敵人的狙擊,跨過橋傳遞電話線的目的是啥?
倉庫裡面的士兵是怎麼配合的呢?
我認為電影最重要的要把故事講好吧,這是最基本的。
感覺這部電影就像很多橋段生生湊在一起一樣的,好多事件都聯系不起來,割裂感很嚴重。
還有我認為很有意思的兩句台詞
羊拐對方記者的訓斥
啥情況你們這些有錢人不是該吃吃該喝喝,擔心不過來幫忙,就這樣扒着看。就這樣扒着看!你這瓜慫記者除了拍照,還會幹個啥?
黃曉明飾演的特使對謝晉元說的話
委員長之所以讓你們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給西方諸國的一場表演,你們再堅持下去,将不再是戰士。看見對岸船上的演員嗎?不要把這次壯舉,淪為更大的笑柄。
還有就是影片的外景感覺真是花了大價錢,有那種斷壁殘垣和燈紅酒綠老上海的感覺。
對了,影片中,日本士兵抱着中國軍人自爆那一幕也是很震撼,也是一個小高能。
還有一個網上争議很大的點,就是片中的白馬和趙子龍的橋段。
我個人感覺呢,白馬的橋段有點刻意,就跟吳宇森電影裡面的白鴿一樣,喜歡的人喜歡,認為是導演的象征手法,不喜歡的人就認為是太刻意。
趙子龍的橋段我覺得還好,畢竟一個13歲的小孩子腦子裡有這種英雄情節我覺得倒是很正常的。
最後說一下電影沒有排出來的結局,四行倉庫的士兵部分成功撤退到租界之後,被繳械,關到了孤軍營裡面。具體的大家可以搜索下冷暖人生節目有對當面的老英雄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