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部劇我是三刷了吧,可以說印象深刻、感受豐富。當然,除了第一遍是在電視上從頭看到尾,後面這幾遍基本上就是隻看與戰犯改造有關的内容,隻要出現梁冬芳、徐高平這些感情戲的情節,就直接拖動進度條——真搞不懂這麼一部主題突出的主旋律正劇,為什麼非要塞進這麼一個傻白甜+一個大胖子。我注意搜了一下,這也是不少網友與我同感的吐槽之處。

也許有人會為編劇辯解,這是為了借助感情戲更加突出主人公王英光的偉岸形象,突出戰犯改造工作的艱巨。其實大可不必要。新中國對戰犯的改造,其本身意義就足以震撼世界,摻進這些小孩過家家似的感情戲碼,反倒沖淡了主題。

我并非一味反對感情戲。你為了豐富主題加上也可以,但是演員一定要選好。在那個年代,梁冬芳也算是出身“貴族”人家了,然而舉止作派一點也沒有高貴門第熏陶出來的那種雍容穩重,活脫脫就是當今青春偶像劇裡的一個傻白甜。可以對比一下經典戰争劇《亮劍》裡的田雨,人家也是青春年少,也是仰慕英雄、春心萌動,但是人家的舉止作派就很符合門第教養,所以一比較就高下立判。

再說徐高平,搞不懂為什麼非要安排這麼一個滿身憨氣的胖子出鏡。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機關幹部的舉止風格自帶一種幹部色彩,而他在劇中的這樣表現實在令人難以恭維。

我二刷甚至三刷的緣由,都是因為在手機上刷短視頻時,看到葉立三他們分析朝鮮戰場的片斷吸引了我,于是回過頭來找出這部劇重新看。的确,一群在硝煙裡熏染泡透了的軍人,面對朝鮮戰争這麼一個突發的新鮮事件,無論是出于職業習慣,還是抱着其他不可言說的目的(譬如黃維),對其關注、追蹤、評論,這是很符合常理的。而功德林管理所恰當地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主動提供資料和場地,甚至邀請一線主官作報告。戰犯們正是在這一分析評判和學習的過程中,對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有了全新的認識,終于找到了自己一直以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失敗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從這個角度說,這的确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正劇。

片中對典型人物的刻畫非常豐富傳神,這得益于這幾位演員的深厚功底。杜聿明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主帥風度,王耀武話裡話外流露出的市儈狡黠,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康澤梗着脖子,一再死犟“我不是大特務”,令人忍俊不禁。還有黃維,我看前面有網友評論其有風骨,其實倒不如說是個性很強。演員可以說是把這個心存幻想、清高自負、又敏感多疑的淮海著名敗将給演活了。還有周養浩、徐遠舉,演員把他倆這個陰險、狡詐、挑唆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緻,怪不得劇中有言,特務是人人都恨。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個場面,就是最後一集在特赦大會上,面對上台領證的杜聿明等10名戰犯,仔細看台下其他戰犯,眼中流露出的那些表情,有羨慕、有嫉妒、有懊悔、有期盼……可謂是演得生動傳神。

反之,劇中對我方幾位主要人物的刻畫,反倒有些缺憾。首先不得不吐槽的是這個胡大樹,這舉止作派簡直就是個二愣子。要知道,功德林這麼一個特殊的單位,上級機關肯定會挑選并派遣懂政策、有文化、高水平、會做思想工作的得力幹部去擔任負責人。所以,胡大樹以及另一個馬副所長的言談舉止,完全不符合史實。也許編劇是為了反襯主角王英光的光輝形象才這麼安排的吧,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敗筆。還有本篇開頭提到的梁冬芳、徐高平的演技,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主旋律滿滿的正劇,比較恰如其分地重現了當年那段特殊的曆史,共産黨的對戰犯一個不殺、改造重生,是一個令西方勢力也不得不佩服的偉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