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脫離了實際,本末倒置,添加私貨的所謂創作,即是對英雄的侮辱,居心叵測!導演,編劇,演員,審核一環套一環,創作這樣的作品問世簡直不可理喻。以下開始本人的理解。1,将英雄矮化,電影中丈夫一個形象,我在網上搜索出來的形象明明是一個在病痛裡不忘關愛學生,與張桂梅校長同心奉獻的無私教師。而在電影裡,溫馨的虛幻的幻覺,卻隻字未提他的奉獻,排除可能性:回憶中的人沒有病痛的樣子,但你不能抹去一個人的信仰與他堅持的教學吧,讓演員去演一個溫柔的幻影,真是對演員關愛有加,不需要什麼人物塑造,就這樣把一個真實的有血肉的人物扁平化。同樣還是這個問題,張桂梅校長可是黨員,這樣僅僅依靠一個男人而産生的信念,立不住腳,因為這樣的處理,會覺得張桂梅隻是完成遺志,但明明她與丈夫的對白都是她内心的縮影,對學生的關心對老師的寬容,這樣不是誤導觀衆?電影中一閃而過的入黨宣誓,桌上的黨旗國旗,胸前的黨徽。電影沒有安排一個劇情,是真打算讓觀影群衆多為父母帶孩子來學習敬佩張桂梅精神的人群自己去想到偉大的祖國與黨,個人與集體?而奇奇怪怪的回憶互動,相看無言的生死之隔,這難道不算是将大化小,生硬地把信仰轉成了難以解釋的私情,與大是沒有貫徹黨的初心使命,于小是沒有诠釋出張校長夫妻二人為黨育人拼盡全力的初心,對他們的妄加評論創作,這樣的創作根本無法得到觀衆的認可。2人物劇情塑造,酗酒家暴抛棄丈夫與女兒的母親。我真的很佩服能創作出這樣人物的創作者,把一個家庭主權者會犯下的錯誤,讓一個女性去诠釋有什麼好吃呢,答案就像電影一樣,因為是女性,作惡隻是糊塗,隻是太愛孩子,女性的包容與理解,造就了所謂教化的美好場景,你若是讓一個酗酒家暴的父親,恐怕很難呈現這樣的場景吧,所以真是聰明,脫離實際的人物性别,是為劇情服務。而對女學生的塑造跟讓人難以理解,逃學打電腦,她們是怎麼接觸的呢,這些我們暫不提,但是很明顯你這就是脫離了當時時代背景,忽視了給觀衆解釋清楚的重要性。這樣的诠釋女學生,會讓我覺得帶有創作者們的無知與随心所欲的編排,你們真是脫離實際,不去走訪、悉心研究。學校啟動儀式上簡直把學生的愚蠢、無知、沒心沒肺展現得淋漓盡緻,是否有創作者對其一個未經證實的私自創作,當然這裡我也不知道兩千年多大山女性是否如此,如果真是這樣,我道歉,但同時我要提出疑問了:學生心裡對校長的接納,僅僅用一個事件劇情,會不會讓人覺得很虛落不到實地呢,心路曆程給的時間很短,那麼引出第三個問題3:2008-2009高一升高二,高二給的鏡頭如下:獲得了局長的幫助,有了校服,大門修建好。新的老師,規矩的學生。終于也是出現了入黨宣誓一偉大畫面。但是太突兀了沒有轉折,和前一年變化之大,如果我是創作者,我就應該知道要把這些個與上級領導溝通與學生溝通與老師溝通,相互磨合的階段必須描述好,雖然很難創作,但決不能一筆帶過,無法和觀衆交代啊,但電影就是這樣,一鏡到底,很虛。
我說了很多,很累,下面是一些令人不适的片段以及一些小的疑問。
1支教老師台詞:飯都是她丈夫做的,這樣的女人說的過去嗎(原話大概是這樣,沒有我個人的編排)一個為了宣傳光榮人物的片子,故意說這種沒頭沒腦,人設稀碎,引起對立的破話有什麼為增添角色分量的作用?
2對支教老師一個不尊重,同時我也看了原型人物映後發言,老師們第一個就是否認沒有像電影那樣劈頭蓋臉一頓罵,忽視個人,片面的集體主義。而電影這樣設計,所謂為了學生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犧牲掉,辱罵懷孕老師,瘋狂減休,不許穿露胳膊露腿的衣服,真是讓我開眼界,是不是創作者對一個模範的約束,性緣主義是否在蠢蠢欲動?這樣突兀且無實據的創作,是抹黑!其心可誅,這能說嗎?
我的憤怒從何而來,張校長的事迹從大山中傳來,學生們擺脫命運的堅持,老師們的奉獻,張校長的奉獻,令人熱淚盈眶,一個個當代學生在作文裡在答題裡都引出了他們。《我本是高山》不尊重他們,實在讓觀衆看不下去。無法抑制的怒火。同時也感謝那些有勇氣發出影評的人,這個劇如同糖衣炮彈,不能說一點東西沒有,扭曲事實的東西掩飾在催淚的橋段中,你有時候都想:算了忽略掉吧,畢竟這是偉大的華坪女校衍生電影。但真正令人氣憤的是這個電影縮在真實的英雄事迹背後,拍出來的惡意揣測、扭曲解讀與挑起對立,仗着自己改編的是英雄,試圖逃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