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警告】

本文包含《F1:狂飙飛車》的關鍵情節和細節,如果您尚未觀看這部電影,建議先觀看後再閱讀本文,以免影響您的觀影體驗。

“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

“各種操作嚴重脫離現實……”

“不如直接看比賽轉播”

“真實程度跟Drive to Survive實在沒什麼區别”

……

以上是《F1:狂飙飛車》上映後,一些觀衆在社交平台發布的關于這部電影的評價。我是一個F1的觀衆,但是算不上資深,電影上映之後我也第一時間去看了。

在社交平台上讀到這些評論之後,有些話實在是不吐不快。

《F1:狂飙飛車》是一部面向大衆的商業電影

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一些車迷可能對這部電影的期待産生了錯位,這部電影的受衆并不是隻有核心的F1車迷。高成本電影肯定是以高票房收入為首要目标的,其次才是傳播賽車文化。

電影中有大量台詞是為了向不了解F1的觀衆解釋專業名詞而設置的,譬如在銀石站對暖胎圈的解釋:“首先是暖胎圈,在賽道上跑一圈,順便預熱輪胎和刹車,這是很明顯為了降低觀看門檻而設置的。”

電影的定位決定了它必須在專業性和通俗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畢竟就連《極速争勝》這樣的“紀錄片”都在通過剪輯制造沖突來吸引眼球,更何況是一部商業片呢?

#F1 科幻 ?

在觀影過程中,我順便記錄了十場大獎賽的發車順序和最終排名。從英國站開始,APXGP引入了賽車升級部件,這是車隊努力半年的成果。雖然在現實中,賽車的部件升級不一定有效,但在電影中,這些升級部件是車隊的最後一搏,正如他們引入桑尼·海耶斯這位老将車手一樣。

在這個前提下,十個分站中大部分名次的進步實際上是令人信服的,一些認為這電影很科幻的觀衆可能忽略了有些比賽中APXGP車隊的排位賽成績其實還行。

...
電影中發車順序和最終排名

片中的APXGP車隊前兩個半賽季沒有獲得過積分,但是最後獲得了分站冠軍。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索伯車隊的霍肯伯格在銀石大獎賽登上了領獎台,從第十九名追到了第三名,索伯車隊上賽季積分墊底,僅有一場比賽獲得了積分,所以可能電影的情節也沒那麼“科幻”對吧?

...
索伯車隊的霍肯伯格征戰F1十五年後獲得生涯首個領獎台

假設完全按照真實比賽來設計情節,第一次看F1的觀衆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下遊車隊的車手進入前十名就被視為巨大勝利。例如,在去年的卡塔爾大獎賽上,周冠宇雖然僅獲得第八名,卻依然被評為當天的最佳車手。

電影将時間集中于單個賽季的10場比賽,而非更長的時間跨度,這使得情節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塞入足夠的沖突,因此顯得極具戲劇性。然而,如果将視角放寬到更長的時間尺度、更多的車隊和車手,故事的可信度或許會更高。

至于一些BUG,比如電影的拍攝是橫跨2024賽季和2025賽季的,一些車隊的名稱圖标和賽車服都發生了變化,這是實拍在帶來真實感和臨場感的同時很難規避的問題,Why so serious?

真實的F1比賽,真的全程都比電影更精彩?

誠然,真實比賽中的策略博弈、輪胎管理、極限攻防、車手無線電以及意外事故所帶來的緊張刺激,确實是電影難以完全複刻的獨特魅力。

但這種魅力很大程度上隻有熟悉F1比賽規則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對于那些對F1一無所知的“小白”來說,面對諸如UNDERCUT、紅白胎等專業名詞,肯定會感到一頭霧水,就像一個不玩MOBA遊戲的人被拉去看Dota2比賽一樣,隻能感到茫然。

F1作為一項頂尖賽事,固然充滿高科技和策略博弈,但在其大約120分鐘的比賽時間裡,也存在大量相對平淡的“垃圾時間”。這也是為什麼F1沖刺賽的引入,被認為是對提升賽事觀賞性的重要嘗試。舉個例子,今年的摩納哥大獎賽更是被公認為本賽季最無聊的比賽之一,前十名與發車順序并未有太大差異。

...
摩洛哥大獎賽正賽前十名成績與發車位對比

F1史上首個女性技術總監是“工具人”?

我得承認,這部電影的感情戲确實有些無聊。但我不覺得女主角的設定僅僅是一個工具人。從背景設定來看,凱特·麥肯納是F1史上首個女性技術總監,這一身份本身就凸顯了她卓越的專業能力。電影中也多次展現了她在賽車設計和流體力學方面的深厚造詣。

...
凱瑞·康頓扮演的凱特·麥肯納為APXGP車隊的技術總監

電影中,凱特結合了桑尼·海耶斯的駕駛風格以及車隊的實際情況,為賽車設計了一個全新的地闆邊緣翼。這個設計讓賽車在“髒空氣”(即前車亂流)中能夠跟得更緊,同時減少性能損失,從而為車手在彎道實現超越創造了條件。

在荷蘭站的比賽中,桑尼·海耶斯駕駛着升級後的賽車,從第二十二位一路追到了第九位。可以說荷蘭站之後的每一個積分都是技術總監專業素養的體現。

...
APXGP賽車引入的戰鬥套件(圖片來源:官方預告片)

從這個角度看,凱特·麥肯納絕非一個簡單的工具人。她的角色為電影增添了更多關于女性在男性主導領域中奮鬥和成功的元素,也展現了她作為技術總監的專業價值和對賽車運動的熱愛,畢竟她是一個可以為了事業毫不猶豫離婚的女性。

《F1:狂飙飛車》無疑是一部為大銀幕而生的作品。

有評論曾提到,如今的F1轉播往往難以完全展現賽車的速度感。畢竟,F1賽車的極速可達到360km/h,但在電視屏幕前,我們往往很難切身感受到那種速度帶來的震撼。

然而,這部電影卻成功彌補了這一點,尤其是在大熒幕上,賽車的第一視角帶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配合着引擎的轟鳴和緊張刺激的配樂,這是我們現今能在影院注入的最強勁的腎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