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追着《仁心俱樂部》,卻被彈幕裡頻繁提及的《機智的醫生生活》勾了興趣
在高強度的追完了這兩部劇後,真心知道了《仁心俱樂部》差在哪裡。
疊個甲,對比這兩部劇是因為題材相似,都是醫療題材且講述了五位醫生的友誼,其次我很磕白客和辛芷蕾,并且《仁心俱樂部》的喜劇部分也确實讓我笑出聲。但在群像塑造和支線劇情上區别太大了。
❶ 五人組友誼:自然生長✅ VS 刻意拼湊❌
▪️《機智的醫生生活》對五人的刻畫分量基本均衡,沒有誰是工具人,他們的友情從校園延續到醫院,是通過共同經曆與細節鋪墊自然呈現出來的,而樂隊作為外化五人友誼的設定,也是五人共同讓熱愛音樂的自然延申,更關鍵的是角色的性格複雜性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則是通過具體的事件層層剝開的,即便他們性格各異,也能讓觀衆理解他們之間友誼為什麼能夠長久。
▪️而反觀《仁心俱樂部》,主配角感太過明顯,演技之間的差異也是肉眼可見,
連友誼的起點都帶着功利性:王高升評職稱失敗,為了求院長指導論文,才接手“組建馬拉松俱樂部”的政治任務。
日常互動更顯單薄:要麼是插科打诨貧嘴,要麼是湊一起八卦同事,馬拉松俱樂部的訓練片段也屈指可數,友誼也多是因為各種狗血事件而推進,而這種缺乏細節鋪陳和共同經曆的友情就像空中樓閣,群像友誼塑造的可信度自然就打折扣。
❷ 輔助角色:戳心點睛✅ VS 喧賓奪主❌
《機智的醫生生活》裡的輔助角色,從來都是 “為核心服務,又不丢失自我”主要的配角中有實習醫生、有醫專生、有護士,也有家人,但基本都是主角五人組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的人物,同時病人和家屬的表現雖然沒有大篇幅鋪陳他們的生活,但演員的表演能留足想象空間。
反觀《仁心俱樂部》五人組的家人支線鋪的太滿,爸爸和張阿姨、鄉村媽媽和不成器的弟弟、大姐二姐三界輪番出場,連沒家人的顧詩怡的福利院也要亮個像,更别提出軌的未婚夫以及前妻的糾葛;病人的故事更是過度加戲,父母熬粥來一段,滿醫院亂跑的小男孩來一段,太聽話的乖乖女被逼到跳樓來一段,甚至保安小虎在後期都和病人有一段完整的感情線。
這些支線最大的問題就是哪都不挨着,除了狗血還是狗血,幫助主角塑造人物的功能非常有限,隻是增加一些廉價的淚點。能理解主創想在有限篇幅裡談更多現實議題,但走馬觀花式的呈現,既消解了醫療題材的嚴肅性,又把主線拆得支離破碎,觀衆很容易被無關支線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