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寫影評,筆法稚嫩請多指教)

還記得2019年春節《流浪地球》上映的時候,在家鄉大理的我激動不已。因為我個人既是科幻迷,又是電影迷,而且我也是劉慈欣的粉絲,最喜歡的他的作品是《三體》,當然也讀過他的《流浪地球》。不過走進電影院之前一開始并沒有抱過大的期待,因為國産科幻電影的現狀我是清楚的,我看過的科幻電影裡喜歡的也基本都是國外的電影,像《後天》《2012》《獨立日》《地心引力》《末日天劫》《第九區》《太空旅客》……當然還有我最愛的《星際穿越》,幾乎都是好萊塢的電影。也不知道國内何時才能建立起好萊塢一般的電影工業,何時才能出一部能有以上電影水平的科幻片。帶着期待與一絲懷疑,我走入家鄉大理的博納IMAX影城。不得不說,第一遍看就選擇IMAX版的我挺幸運的。

看完電影走出電影院,我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國産科幻居然也能這麼好看!于是立刻買了第二天的票,第二天又走進電影院二刷。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我看過并不算很長,而電影中的情節在原著小說不過是一筆帶過而已,所以電影差不多是在《流浪地球》描寫的這個背景之上,在2500年的“流浪”之旅中選擇出了那麼短短的一點時間做的再創造。而看完電影的我覺得,創造得真的很棒。這部電影無論是畫面,劇情,音樂,還是人物的對話、表情,都讓我十分感動。

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我想先聊聊這部電影的配樂。這部電影的配樂全稱是由中國作曲家阿鲲操刀,我本人也是他的粉絲。我認為他為這部電影寫的配樂很優秀,完美的融入了電影中,甚至看的時候都可能不會察覺到音樂,但我認為音樂在這部電影裡的作用十分重要。音樂為這部電影營造了一種未來末日的蒼涼感,悲壯感,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處理,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它的主題音樂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題音樂出現的地方有兩處。第一處是開場不久地球被推離太陽系的時候,此時是宏大的管弦樂團演奏的主題音樂,背景語音是各種語言的:

“再見,太陽系(中文)

Goodbye, Solar System(英語)

안녕, 태양계(韓語)

Auf Wiedersehen, das sonnensystem(德語)

さよなら、太陽系(日語)

Adiós, sistema solar.(西班牙語)

До свидания, солнечная система.(俄語)

Au revoir, le système solaire.(法語)

Adeus, sistema solar(葡萄牙語)”

當時感覺太震撼,太悲壯了。 第二處是劉培強最後開着空間站撞擊木星的過程中,他和兒子劉啟的對話,背景是隻用鋼琴一種樂器演奏的主題音樂,非常安靜,我認為這種處理非常高級,體現出了他們父子之間情感的細膩。這也是全片中我最感動的地方。 由此也體現出了音樂在這部電影中的巨大作用。

這部電影裡非常吸引我的一點是,他不像好萊塢式的電影一樣一味體現個人英雄主義,一味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在《流浪地球》中,我覺得更多體現出來的是人類這個群體的奮鬥,大家通力合作,進行“飽和式救援”,雖然電影裡隻是一個小隊的事迹,但背後是全人類的掙紮,真正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認為這比好萊塢的一味強調個人 格局大了許多。這體現在了很多地方,比如:俄國人馬卡洛夫挂念着自己的伏特加,臨死前把劉培強推向控制艙;日本司機的車裡挂着風鈴,自殺前說想喝一碗味增湯。直到最後,人們說着各自不同的語言調轉車頭,駛向控制中心。所以這并不是一部所謂的愛國電影,而是全人類對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萊塢大片中個人英雄式的愛國主義不會出現。

至于對人物的刻畫,我看完電影後看到一篇微博,郭帆導演說為了讓電影能在春節檔上映,删減了大量關于韓子昂、劉啟、王磊等人之前生活的片段。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人物的刻畫感覺稍顯單薄。但我覺得,作為一部科幻電影,人物的刻畫并沒有其他類型的電影那麼重要,這部電影的各個方面在我看來在今天的中國影壇已經足夠優秀,稱得上是一部精彩的好電影。

我期待着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中國國産科幻電影出現,讓我們這些科幻迷大飽眼福。

我已經等不及想看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