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桑弧
編劇:張愛玲
攝影:黃紹芬
剪輯:傅繼秋
失足丈夫浪子回頭的全過程。當然不是勝在故事梗概,吸引我一動不動看完的是對細節的絕對拿捏。
美感。少奶奶給老太太拜壽時姿态既日常、端莊又風情萬種,民國上海太太的美感完全被演繹出來。對上尊敬做小伏低,被問到打賞數目也會先讓老太太拿主意;對下周旋體恤,貼補傭人工資;家教好格局大,錦上添花的聰明和世俗智慧,完美太太。雖然講普通話,但還是完全演繹出了上海家庭的情調和本色,前半段的禮節應對、人物交往都有種舊版紅樓夢的感覺,後半段引入很多現代沖突,撩起華麗麗的長袍看到四散奔逃的虱子們。還有,妹妹的帽子着裝、電話、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與傳統觀念,大概也是上海近代西化的表征之一,張愛玲寫得上海器物、人物、事物完全可以看做現代化的旁證史料。
拜壽禮節和寶钗黛玉不分伯仲
呼應和伏筆。太太剛和弟弟談銀行工作不好,丈夫這邊就來嶽父家籌款子了;老太太和拆白黨兩幫性格階層迥異的人都說喜歡看苦戲;别針第二次出場的時候觀衆就會預感要出軌的;不過重複太多次的巧合就讓人有點懷疑了。
報紙評論電影 電影評論報紙 電影裡的報紙 報紙裡的電影
神經喜劇。從一地雞毛的生活中挖掘藝術、美感和黑色幽默。少奶奶父親的形象和肢體喜劇效果拉滿:認錢不認人,“小公館”本性不改,出場時的陰陽怪氣,堆疊起來讓人盡管是在他犯錯時也不會嫌惡而是默會一笑;很本土,在這裡看父親的勢力和父親舊習性不改的時候,和讀《厭女》裡父親的女兒章節是完全不同的情感。癱坐的姿勢讓我一度懷疑這位是葛優老師的喜劇啟蒙嗎?妻子每次說完“不扯謊”之後立刻扯謊,前期觀衆會莞爾一笑,後期估計隻會是心酸了。
少奶奶的佛系資本家父親和天真樂觀弟弟(或許她弟弟是全片唯一最正常的正常青年? 青年的可愛之處就在于他們的勇敢,和遠大前程,這句話在弟弟身上完全應驗。
神不知鬼不覺的轉場。同樣令人拍案叫絕的,被彈幕稱為“神不知鬼不覺”的是鏡頭轉場:遠貿有限公司牌子的流暢過渡簡單四個鏡頭反映公司籌備全過程,與老丈人的“設幾個部門、招多少職員”正好呼應。另一處是少奶奶從“小公館”出來,關上門打開門直接一個鏡頭轉到家裡,鏡頭語言背後的悲涼婚姻哲學還有女主人的困境盡顯無遺,讓人想到内容上婁烨在《浮城謎事》裡的處理:妻子和第三者同時對自己的孩子說“爸爸回家啦”“爸爸來接你回家啦”,鏡頭絲滑,鏡頭語言背後淚目。
太太一家人等丈夫回來 太太幫忙打圓場 替他維護面子
影片主旨。看到中途一度以為是中國早期的女性意識啟蒙,但結尾因為丈夫的誠懇又回心轉意,可見并沒有向舊生活方式和觀念開戰,而是像吵架和好,或許并沒有太大的想講女性意識的野心,而是記錄日常飲食男女家庭倫理喜劇片。不過或許也是因此而沒有拔得過高落入說教懸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吧隻能說?現在很多試圖揭示中産階級心理的片子可以借鑒當年的文華公司,而不是《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北轍南轅》。私以為堅定離婚到不離婚的處理有三種可能:其一是在買胸針的時候說“不如買無線電”,太太應該是很注重精神層面的人,高于物質層面,最後為一線希望的愛放棄離婚有迹可循。相對易蔔生的《玩偶之家》,娜拉看到了婚姻裂縫決定出走,上海太太的選擇會讓人覺得“這個勇者明明超強卻過分慎重”。她是真正堅強的女人,遇到千絲萬縷的家庭關系,心細如發,妥帖處理;面對針對丈夫的敲詐,睿智斡旋,處變不驚,幹脆利落,一勞永逸;但是面對“男人的悔悟”,反而主動步入謎局;就像張愛玲用這部劇本的收入接濟胡蘭成。其二是,這部電影要迎合彼時大多數市場觀衆的心态,不能完全流失掉男性觀衆,所以選擇了相對緩和溫情的結局,上映引發海内報紙530餘篇鋪天蓋地的宣傳評價報道,據傳是當年的票房冠軍,我不意外,實至名歸。其三,或許離婚也隻是這位太太顧全大局、迫使丈夫徹底改頭換面的策略和智慧,像前面一樣曲線救國提自己的需求,目标實現,就沒必要再離婚。舊上海勇立現代化潮頭,但并不是革命的現代化,而是實利的現代化和商品化。
《時事新報晚刊》評太太萬歲的主題 還蠻專業
時代重現。“從五四的文學革命到1930年代的革命文學,到抗戰時期的救亡文學,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的淪陷,才給了她機會”(柯靈)。孤島時期,中産階級電影先河,不攻讦主流證據,紮根生活和道德,通俗喜劇背後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夫妻地位的探索。這讓我想到《南海十三郎》中主流價值與革命影視VS娛樂化電影的争論;革命價值觀教育電影痛斥“你用肉彈色誘三軍,叫他們怎麼去打日本鬼子?擾亂軍心,荼毒生靈……兵荒馬亂,不想發财。”;“娛樂戲”反駁“你每部戲都叫人家忠君守節,中國已經沒有皇帝了,你的思想太陳舊了,老弟,收山吧,你那套不吃香了。”;主流繼續痛斥“做戲也做人,戲要啟示人生一條正确的路,我的戲全部都是導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終頂天立地。”孤島時期的上海編劇,大概也在探索不同于革命正劇的另一條路子,雖然後期一段時間内不被提倡。電影是物質現實的複原,《太太萬歲》不是被構想出來的,很多細節和現實設置都是獨特文化現象的再發現。首先是令人咬牙切齒的拆白黨,依靠色相,專攻富家子弟,情利雙手,而被吸血的人“家破人亡”,活脫脫上海的名利場。由富裕之家嫁入中産的女兒,有金條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金條幫助,物質、财富、标簽都是門票。舊上海的故事已經遠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世情卻脫胎重生,循環往複。接下來是通貨膨脹,二萬零花錢,敲詐二萬萬分手費,現在要怎麼多估計會被調侃“你要是的GMD的金圓券吧”。
就我們當傭人的最不值錢
PS.觀影小Tips:B站出了着色版,整體觀感和美感不如黑白電影,但兩版對比,着色版能看到很多細節,比如少奶奶拜壽時,傭人手上拿的芍藥花,細節更豐富,可以用來作二刷。
希望這是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