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短評寫不下了塞影評裡面。
碼了很久才看的片子,雖然一看到海報上男主如同受難耶稣一樣悲天憫人的神情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我還是哭了很久,說實話很久都沒有這樣沉浸全身心投入熒幕,完完全全和主角共情,以完全主觀視角的方式經曆一場電影。
生在糟糕家庭的糟糕孩子,和一群想要作出貢獻卻荒廢真心的老師。我們知道教育體制和家庭這個基礎社會單位無法脫離整體制度語境單獨探讨,因此當孤獨渺小的個人試圖改變一些現狀時,一切都是如此無力。經濟資本和教育資源成正比不均勻分配,伴随着家庭和社區環境的雲泥之别養育出迥然不同的孩子們,如此而已循環往複。人們試圖通過再分配調節不平衡,卻始終隻能做一些局部化的改良。再聚焦到個體身上,惡劣且不負責任的父母,惡臭的生活環境,誕生畸形的問題少年。這些青年有着青春期所特有的旺盛叛逆和迷茫無助的方向,他們無法脫離苦海,也無法獲得更多知識建立自己的思想,隻有像各類新浪潮電影和垮掉的一代一樣,做一些無因的反叛,發洩自己過剩的激情。學校轉而代替無法做出更多貢獻的家庭,試圖建立程序化的規範體制施以管教和感化,為這些青年提供緩沖地帶,承擔框住這些不和社會要求的孩子們,否則他們湧上街頭擾亂機器運轉,因年少而得到的寬容消失之後被迅速抛棄,成為被放棄的那一批人。這樣一個機器化的體制下,老師作為主體出現了,但他們面對的産品是活生生的小孩。本該接受資本主義聯姻生産關系的純粹異化,但因為對象變成人而顯得讓人于心不忍。教師群體大多抱着誠懇的心期盼挽救誤入歧途的靈魂走進這個行業,最後不得不學習那些遊刃有餘循規蹈矩的老前輩們,放下一部分聖母情結和坦誠相待的真心,否則過度的移情會壓垮自己,亦或是被這個産業的運轉邏輯淘汰。這注定是一場悲劇,如果無法做到無心冷漠麻痹自我,将會變得更加痛苦。但我們的本性無法改變,還是會為那一兩個孩子動容,在制度體系下盡力對一兩個孩子付諸真心,做一次他們的救世主。
在愛欲已經消失,人際關系趨向于政治化的劍拔弩張和自我防禦的年代,我們都知道做任何面對人的工作都要先自甘物化,我從小就說我不願意當醫生,因為生離死别的情感體驗本身就和商業運作的冷血機器是不兼容的,不僅冷血的行業規則不會容許我短暫歇息,形形色色家庭的悲劇也會讓我過度共情。經曆長久的自我物化和壓抑排斥之後,我們會開始反思,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heartless,否則多到滿溢的移情會被視作不理智的自毀行為,選擇成為無能的聖徒還是當冷漠的局外人。卡夫卡和加缪等作家早已經描寫了精神世界的荒蕪和虛空,站在客觀視角描述現代人的機械生活,這些荒誕的生活方式早已存在,随着娛樂麻醉劑的荼毒和掩飾逐漸深入骨髓,但被遮蓋得無影無蹤。我們都已經學會把苦口婆心當作愚蠢的矯情,把适度冷漠視而不見當作生存智慧,用金錢量化情感體驗,用無休止的解構和刻薄當作緩解壓力的良藥,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會死掉的。我們不得不接受身體和精神上的各種剝削,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看到中途的時候,我看着男主盡力裝作局外人的樣子,回憶起自己已經多久沒有靜下來和别人靈魂相通了?有多久我已經沉溺在廉價快感消費和自以為是的幽默之中沒有徹徹底底讓自己正視内心了?我一直都裝作漠不關心排斥他人,厭惡自己的親密關系,試圖來保護我的内心。我對别人太殘忍了,對自己更是如此。
接下來扯到拍攝方面。拍攝手法堪稱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少部分集中爆發和表現煩躁的場景,用快速剪切,變焦高速移動和台詞的爆發,大部分迷茫無助的抑郁狀态,選景集中在狹窄逼仄的室内,從下至上的仰視鏡頭講人物劇中,兩側留給立方體的棱,這樣的透視簡單但是極具張力,渲染整部電影的壓抑氣質。大部分鏡頭都給到演員,尤其是面部特寫,再者又集中于眼睛,主觀視角貫穿始終,搖晃跟随主角來制造記錄片式的真實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雖然沉重,但長鏡頭極為克制,并且将回憶閃回貫穿始終,在蒙太奇上大做文章。這倒是不太符合一般的文藝片的特征,反倒像是mv的手法。演員都不說了,這片子的選角都很适合,尤其是男主貢獻極大,下垂的八字眉和雙眼薄嘴唇自帶悲憫情結,高聳的鼻梁又增添了冷峻感,表演也極為優秀,尤其是在公交車上流淚的場景,像極了耶和華的眼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