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有很有意義的部分,也有值得警惕的部分。
導演跟蹤拍攝了很多孩子,最後隻有閉國錦願意上鏡。我很喜歡這個特殊個體的選擇,也很喜歡這個孩子,我覺得我和他的經曆,态度,有些許的重合。
從一開始,我就覺得這個孩子并沒有心理問題。雖然他做出來量表顯示他有很高風險,但他很積極地在求救,他主動要求去北京就診。不像是其他孩子有自殘,情緒不穩定,甚至自殺的情況。他的自我認定是自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導緻學習成績不好。後續在醫院中的訪談他提到,自己和父母溝通不多,情感和陪伴上的缺失是他自己認為的導緻注意功能障礙的原因。
其實他入院的時候做的一系列量表并不支持他患有ADHD的結論。但醫生覺得他是通過一些自主的調節手段來改善了注意水平,所以還是給他用了藥。甚至在用藥中還"貼心"地使用性價比高的藥物,以便其離園後保持藥物的攝入。
後續就是他在醫院中有别于那些情緒不穩定,自殘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之間良好相處,能打開自己心扉表達感受,能順從醫生的指導和管教慢慢恢複學業,甚至能主動地進行時間規劃,注意力集中時間越來越長,最終順利出院。
我從一開始就不認定他有問題的理由是,他對自身的狀态有一個清晰的評估,并且現階段的學校教育對他來說是成功的。他從中獲得了一定的上進心和競争焦慮,他希望自己能好好學習,能保持一定時間的注意力在某些學科上。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他把自己現階段的注意力不集中歸因于社交行為和家庭關懷方面的缺失,但他并沒有形成一種對抗的立場,他沒有因此放棄社交或極度地怨恨父母。
相比之下,我覺得醫院的行為有失偏頗。誠然,從一個患者對自身狀态改善要求的角度來提供藥物來達到更好的注意效果沒錯。但既然入院時的量表未支持他患有ADHD的結論,那麼就應該讓孩子正确認識到人和人的注意力水平,學習能力都是有差距的。他在這方面的天賦可能差了一些,但是他可以也已經正在通過更合理的手段和訓練來提升,而并非把藥物變成一種安慰劑,甚至是作弊手段。
更讓我覺得咬牙切齒的是父母的缺位。這點在片中有兩處給我印象深刻。一處是心理治療師和閉國錦的深入交流,另一處是曲醫生管教一個即将出遊的孩子做完測試才能走。這兩個場景看上去很正常,絲毫沒有這兩個孩子有某種障礙的感覺。但唯一可惡的地方在于,無論是傾聽還是管教,他們身前都應該是父母,而并非醫院的陌生醫生。影片拍的很克制,醫生對父母沒有進行過多的幹涉,或者更多是一種無奈。醫生知道這是病因,也知道這是無力改變的部分,真正應該進醫院的是閉的父母,但社會不賦予他們患者的身份,醫生自然也無力改變。這點也是我覺得最心酸的部分。盡管父母教育和關懷是缺失的,閉也深以為憾,但其他方面教育是成功的,他仍然以一種自立,主動,開放的态度面對親人,去緩和關系,去彌補自己的創傷和遺憾。這也是影片裡未表現的對他的一種認同,孩子,并不是受到的父母的愛和關懷缺少就證明你一定是個殘缺的人,你已經成長為一個比父母還要正常,完整,有耐心,有情感的人了。
基于以上引出我對這件事另一個視角的結論。孩子出現的所謂"心理問題"不應該被醫生以學術的角度去做認定。孩子本來就處在一個智力和心理的發展階段,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也包括社會媒體傳播影響。因此很多問題在此階段是應該由教育來做預防和矯正的,而并非由醫院和醫生。由醫生來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診斷心理問題是荒謬的,他們處在形成的敏感期,未受到合适的教育,理應出現心理問題。醫生的介入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孩子最終是要回歸屬于他的環境裡的。
當然不是說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沒有上升。片中曲醫生值班那個忙碌的夜晚其實才是我對這部影片畫風最開始的一種想象。我認同這些孩子已經到了需要醫療手段和專業治療的情形。教育隻解決教育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個效率問題,但教育應該站出來解決教育能解決的問題,這是體制和效率問題。
醫生可以作為吹哨人,但不應該作為球員早早下場。崇左中學三千多人裡有61人檢出高風險,閉國錦是其中之一,那麼類似于閉國錦這樣的正常孩子又有多少呢?把有限的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人,也留些空間留給教育,留給孩子。
再退開一些,經濟角度去看。
這個電影其實取景地并不很貼近現實的醫療條件,皇城腳跟下一個個四合院組成的醫院。其他孩子的口音,文化上的一些表達也能看出來,大多數應該是北京孩子,能主動負擔起這家醫院的醫療已經不是普通經濟水平的家庭了。至于閉國錦,他能去,從他父親角度沒有太多的阻力,包括後續醫生帶他出門,很随和地請他飲食,他自己則覺得很貴的情況看起來,他這部分治療的經費應該是有關部門注意到崇左問題後的相關項目經費承擔了。醫護人員也很遵守規範,咖啡隻有他一個人點了。如果真的按照那樣大的比例去做醫療手段上的介入,必然從成本上不現實,大家得不到閉國錦那樣良好的治療,效果也不可知了。
當然了,影片最後這部分責任由老師承擔了,老師們在是否需要心理醫生專業的知識支持時都舉了手。這是一種以結果論的粗暴的責任分配。我覺得這是悲哀的,因為現階段在地方财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增重老師的負擔必然會進一步分化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布。
家庭教育的缺失被迫地由社會來做分攤,這是怎麼都讓人高興不起來的事情。我很讨厭秃子宣傳的社會化撫養,這是一種無視曆史的,粗暴地從經濟和社會角度提出的一種生硬的,毫無人性的制度。否定了家庭教育的影響,忽略曆史和文化的影響和傳承。另一方面,社會上尚且有那麼多人因為媒體傳播的信息焦慮抑郁。在未從制度角度管制或隔絕,或将未成年人視作傳播的一部分進行有效的内容分級之前,怎麼樣讓孩子面對這部分影響,這還是教育需要承擔的。
最後補充一些細節吧。
1、很奇怪為啥院子裡一直在晾曬一些衣物抹布什麼的,這種不應該有專門的機構做洗護消毒之類的。
2、男醫生和女醫生的方式方法還是有不一樣的(可能是專業不同)。女性醫生的共情能力更強,更有耐心和充沛的情感。曲醫生值班那晚更多是你需要怎麼樣幫助、你的感受如何、你要不要來一針(中間面對一個低着頭的女生時候他隻是象征性問了一句,然後就說那就來一針吧)、你可以發洩。
3、如果閉國錦的媽媽真的按照他說的從他一出生就離開他了,那麼從常理的角度來說,新生兒應該會判給媽媽,必然的媽媽的問題很大。當然了,他在這個年紀不會明白這些。他對經濟上提供了一些支持和照顧的爸爸會有一些待遇不公和關懷不夠的怨言,但對到了高一才來見他一面的媽媽心存幻想,當然了也是對目前家庭關懷缺失的不滿導緻了這種寄托。我倒不是說想分個爸爸媽媽誰錯的少一些,但對于這個懂事的孩子來說,現實實在是殘酷又可憐。
4、曲醫生值班那個晚上,進監護的好像全都是女孩子,當然了也有可能監護分男女,但是從值班的情況看曲醫生是男女都管的,當然影片一開始也有男生在白天腦袋撞床頭櫃的畫面。但是從整部影片的被記錄者,包含一開始在學校的訪談(哭泣的女生較多),表現出來女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更多,更深一些。不過學校的訪談其實有地域影響,老教授一開始布置工作就說了,要考慮重男輕女的因素,後面有在校的女孩子提到這點對自己的影響,而且也符合廣西的現實。
提供一些《陪你到清晨》這部紀錄片不同的視角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