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時間節點·曆史站位
主幹就是一個典型忠臣、一個對封建皇權有情結的滿人(aka 朝廷鷹犬)如何接受改變,如何對清廷徹底失望、走上革命道路改天換地故事。1911年,宣統三年,這個時間點已經選得太好,黎明前夕+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官方的革命叙事倫理都是新人如何取代舊人、新人如何摧毀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舊人”的形象不外乎兩種,一種慈禧太後型,腐朽昏庸、食古不化、居上位卻無法體恤國家和百姓;另一種落魄貴族型,王朝氣數将盡,已是窮途末路,但又無法适應時代的變化,總是追憶往昔+顧影自憐。總之,一個舊人如何“見自己”變成新人的故事感覺還是講得很少。
在穆青身上始終能看到非常細緻、真實的新與舊之間的角力,和他心中的搖擺、糾結、矛盾。最終一副舊的骨骼長出了新的血肉,從維新到革命,從王夫之(《船山遺書》)到孫中山,從皇權到共和,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衆生皆将平等,《天行健》展現了一種與衆不同的新與舊的辯證法。
白一骢高明的地方感覺還是設置了穆青和王家洛這一對照組,預判到觀衆都會誤判穆青才是徹頭徹尾的舊人,但随着劇情的推進,王家洛才是那個被綱常禮教和情感私欲互相争奪、殘忍撕裂的那個人,又一個生動的禮教吃人的例子。
●女性角色·精神導師
感覺在這種嚴肅題材裡寫感情線難度一直蠻大的。無論是20世紀20-30年代的的左翼的革命+戀愛小說還是十七年文學經典的《青春之歌》都存在各種各樣的硬傷。關于左翼模式,茅盾已有概括,不外乎為了革命而犧牲戀愛、革命決定了戀愛、革命産生了戀愛三種;《青春之歌》更是盧嘉川、江華這類男性角色在引領林道靜,用思想啟蒙觸發愛慕,革命行動力直接轉化為性吸引力。
穆青和兩個覺醒女性的關系明顯有了突破,女性角色擁有強大的主體和自我,在精神和情感上引領男性角色走向覺醒。穆青和烏蘭珊的關系把愛合理地導向了革命,從私領域的變革(從等光緒做天子媒到期待一個自由婚戀的世界)逐步走向公領域的變革;穆青和柳琳的關系其實感覺更複雜,亦師亦友,到後面哥妹感很強,表面是革命黨和朝廷命官,但柳琳靠思想輸出扭轉了權力關系。
●科班
樓導和衛導你們拍東西還是講究啊。用了一些老的影像資料,就要像電影一樣設定畫幅、色彩的變化;鏡頭和剪輯也都很漂亮;現在觀衆一般會跳過的片頭都足足做了八個、其中三個緻敬邵氏和王家衛導演;公路尋寶的設定需要跨越中國的多個省份,各地的民俗、美食和方言都基本還原。
感覺也看到《天行健》就感覺挖到了滄海遺珠,被結局創死的我又去看封神的30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