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緻命的硬傷,是失控的叙事節奏與泛濫的回憶殺。155分鐘的時長裡,至少一半時間被碎片化的回憶占據,幾乎每場戰鬥都逃不開“開打五分鐘—插入十分鐘回憶—再打三分鐘—鬼魂顯靈煽情”的固定套路,這個流程在全片重複不下十次,嚴重割裂了觀影情緒。剛被戰鬥場面點燃的熱血,轉眼就被冗長的背景鋪墊澆滅;好不容易進入緊張的對峙氛圍,突然切入的角色回憶又讓節奏瞬間斷裂,仿佛在看一部被強行拉長的TV劇集剪輯版,完全沒有電影應有的整體感與沉浸感。更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回憶并非必要的叙事補充——猗窩座被砍頭後的回憶拖沓近一小時,翻來覆去講述與師傅、戀雪的過往,明明核心情感三言兩語就能說清,卻硬被拉長成“自我感動式”的流水賬,不僅沒讓反派更立體,反而讓非粉絲觀衆看得雲裡霧裡,坐立難安;而本該豐富人物弧光的義勇回憶片段,卻被莫名删減,導緻其形象淪為單純的“打戲工具人”。更離譜的是,所有角色的悲劇都陷入同質化套路,不管是鬼還是人,臨死前必觸發創傷閃回,這種公式化渲染讓情感沖擊變得完全可預測,看到後來隻覺得麻木。
替“沒看過鬼滅”被我硬拉來影院的女友發聲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