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生動地展現了活在他者的眼中是件多麼恐怖的事。它讓你自殘、自毀、自恨,自願獻祭一生成為他者的養料。
伊麗莎白得過奧斯卡、影史留名,有遠超同齡人的美貌和身材,有異性的真心愛慕。可現在她感覺自己一文不值,失敗到極點。因為主持的健身節目要丢了,去酒吧沒人搭讪了,制片人視其如草芥了,她感覺一切都完蛋了。
可笑,伊麗莎白白白在欲望世界混迹了那麼多年。她腦袋空空人雲亦雲地接受了社會給她的定位——一個50歲年老色衰的女人,也接受了社會的表面邏輯——年輕貌美就能得到愛和認可,人生的目标就是得到愛和認可。她用這個标準解釋一切。她沒有意識到,失去健身節目表面上是因為她老了,實質上是因為她沒有了優勢,而青春貌美就是她唯一的優勢。還有很多很多的權力來源,她可以有媒體話語權,她可以有金錢,她可以有股東人脈,有了這些她完全可以另開一檔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節目,而不是死抓着這個半死不活的早間健身節目。劉曉慶47歲可以1人飾7角,演遍男女老少,就是因為她是劇的老闆。伊麗莎白狹窄到隻認識到年輕貌美的權力——一種被選擇被凝視的權力。50歲了連房子都是租的!
當她轉換成為了年輕貌美的蘇又怎麼樣呢?在制片人面前依然讨好谄媚,唯唯諾諾,依然是男人們的一道菜。身體惡化到繃不住,馬上要變怪物了都還是被男人們的幾句話圈在那裡谄笑。再年輕再美貌再成功不過也就是把當年的路再走一遍,最後不還是會被更年輕更美貌的取代嗎。已經錯了一次了,還是在原路狂奔。
劇情裡伊麗莎白和蘇是同一個意識,完全的同一人。所以兩人互下狠手,打得血肉模糊的場景象征着人的自我憎恨、自我毀滅。奇怪了,人為什麼要恨自己呢?明明自我是自己一切行動的承擔者,是無時無刻、一生一世的陪伴者,難道不是該無條件呵護嗎?進一步引出,為什麼會出現一個憎恨的自我,一個憎恨自我的自我?為什麼自我會分離?這就是後天教育内化的結果。這種自我的分離電影做得比較明顯,甚至讓觀衆會質疑伊麗莎白和蘇是否是同一意識。轉換時躺在地上的那個人的感受和出去活動的人的感受不共通,比如伊麗莎白不知道蘇的訪談内容,蘇醒來後對一地狼藉的驚訝和憤怒。最明顯的一處是蘇醒來後看到注射器才發現伊麗莎白想終止轉換。做不到共感,談何同一意識。關于這個我認為是劇情BUG了。因為隻有是同一個人,主題才會涉及到理想自我、真實自我、自我憎恨、自我創建等。如果是兩個人就成了純粹的恐怖片。
第一次失衡,手部衰老;第二次,左邊身體全部老了;第三次,衰老到難以行走。三次失衡,伊麗莎白出于求生的本能,第一反應都是終止轉換,保存真實的自我。她是知道真實才是基底的。那是什麼讓她轉變了想法?是比較,和蘇年輕貌美的身體的比較,她自卑羞愧;是想得到愛和認可,衆人奉承的笑顔、鮮花上的愛語、聚光燈的驚歎。一手大棒一手甜棗的好手段讓伊麗莎白深信不疑:蘇是她唯一被愛的部分。社會的聲量太大以至于她聽不見其他真實的東西,比如兒時好友的愛慕,比如想要求生的本能。
有一點很多人都誤會了,他們默認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讓人幸福快樂。事實上不是的。如果跟着社會标準和評價體系這根指揮棒活着,活的永遠不是自己的人生。你的幸福在于你是否構建了圍繞自身、獨立于社會的标準和評價系統,你是否清晰地知道你是什麼,世界是什麼,他們是什麼。
PS.最後血漿四濺的畫面讓我忍不住想起《魔女嘉莉》,一個崩潰一個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