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浪浪人生》:看完沉默的電影看完隻想沉默,原本是沖着黃渤去看的,但最後依然得出一個老生常談的結論:有演技的演員不等于好電影,但大概率是等于好票房的。
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在看到“狗達”與“阿太”的時候,我就想到這部電影應該和蔡崇達有關。
這部電影是一家五口彼此為依靠與底氣,展現“愛拼才會赢”的一部電影。所以,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充滿了祖與孫、夫與婦、父與子、兄與弟之間的感情,也遍布福建與海、 龍舟與赢。這部電影想要展現的元素很多,但劇情設計、叙事結構都過于松散了,很多時候都知道它要表達什麼,但是表現方式瓦努前期那不理解。
我看到了什麼
我好像看到了一盤大雜燴。本來是為了大衆點評的城市向導官的任務而選擇電影的,看到這部電影的一個評價“好笑又好哭”,比較适合我的審美,但也會總覺得這個演員陣容不一定能出我喜歡的片子。果然,的确是這樣的。
叙事
首先,從叙事視角與結構來說,《浪浪人生》采用的是典型的“主角線”叙事方式。整部影片以父親為核心,用線性時間展開叙事——起、承、轉、合都沿着他的人生軌迹向前推進。因此,故事的走向非常好理解:一個喜歡折騰、不斷追求自我價值的父親,在責任與理想之間掙紮,卻始終得不到兒子的理解。
然而,這種單一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叙事的層次。影片幾乎完全依附于主角的情感線索,缺乏多維度的叙事支撐,使得故事在結構上顯得過于平面。叙事能力的不足,使整部電影呈現出一種“簡單的單薄感”——無論是情節的鋪陳,還是人物的成長,都停留在表層。它完成了一個“故事”,卻沒能搭建出一個真正有厚度的“世界”。
其次,從叙事策略來說,《浪浪人生》延續了國産溫情現實主義電影常見的手法——用“反差”制造情緒張力。影片一邊以輕喜劇的方式展現生活的荒誕,一邊又在關鍵節點上迅速切換到煽情的表達,希望觀衆在笑中帶淚,在荒誕中體會溫情。這樣的策略本意是好的:通過情緒的起伏來平衡現實的苦澀,讓“浪浪”的命運顯得不那麼沉重。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當“反差”成為慣性而非表達時,情緒的轉換就失去了自然的說服力。影片幾乎每一次笑點之後都緊跟着淚點,這種過于可預期的節奏,讓人看到導演在“設計感動”而不是“捕捉真實”。于是,觀衆被推着去感受,卻難以真正被觸動。那種原本該屬于生活的溫度,被情緒的精準控制稀釋了。而且,笑點都不是高級的笑點,留不下記憶點。
最後,從叙事立場來說,浪浪人生》顯然是溫和而善意的。導演試圖以一種包容的視角去講述底層小人物的命運,将生活的不堪轉化為可以被接受的溫情。這種立場讓電影充滿了體諒與柔軟,也讓它在當下的現實語境中顯得“安全”而“正确”。然而,溫情的背後也隐藏着某種回避。影片并沒有真正去追問人物困境的社會根源,而是用和解與親情化解了所有的矛盾。當一切悲苦都被“理解”所包裹時,現實的棱角被磨平,憤怒和無力感被溫柔替代。觀衆獲得了一種心理安慰,卻失去了對現實的再思考。這種立場上的妥協,讓《浪浪人生》成為一部“善良但不尖銳”的作品。它願意安慰觀衆,卻不敢刺痛觀衆。于是,影片留給我們的不是震撼,而是一種輕輕的、帶點疲憊的歎息。
表演
黃渤的演技依舊穩健,殷桃的表現也一如既往地細膩,他們都完成了角色層面的“表演任務”。但問題在于——他們的好演技,并沒有真正帶來角色的生命力。影片中的人物像是被一層“表演的外殼”包裹着:精準、有度,卻少了那種被生活碾壓後仍在反抗的張力。或許,這正是導演對“底層人物”的溫柔處理——讓他們的痛苦變得可以被觀看,讓他們的掙紮不至于讓人難受。但當表演被過度打磨、被情緒調教得恰到好處,生活的粗粝感就不見了。
于是,我們看到的不是“活着的小人物”,而是“被演出來的小人物”。
他們的麻木,不再是生活壓迫後的真實鈍痛,而更像是一種被叙事溫柔化後的姿态。
這種“好看”的表演,恰恰削弱了電影本應有的現實力量。
反而,我很喜歡劉雪華的表演。直到後期演員表出來的那一刻,我才反映過來阿太的扮演者是劉雪華,看的時候始終覺得她就是蔡崇達的阿太,那個通透的小老太太。
主題
從主題層面來看,《浪浪人生》想講的是“愛拼才會赢”的人生信念。故事的底色是溫情的——一家五口彼此為依靠,是彼此的底氣。父與子、祖與孫、兄與弟、夫與婦之間的情感交織,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情感支架。影片中反複出現的福建海岸、龍舟競渡與“赢”的意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也讓人自然想到蔡崇達筆下那種“生活雖苦,但人依然要活得有尊嚴”的精神。
然而,《浪浪人生》的問題在于:它的主題是對的,但表達是空的。它試圖包容所有溫情元素,卻沒有足夠的叙事與人物去支撐它。父親的“拼”,兒子的“不理解”,阿太的“包容”,每一條情感線都具備潛力,卻都被松散的結構與過度的情緒消耗稀釋了。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它講述的是“拼搏”,卻呈現出一種“麻木”的情緒。人物在不斷努力,卻沒有真正的掙紮;他們的沉默更像是命運的順從,而非内心的力量。于是,這部電影最終沒有成為關于“奮鬥”的故事,而成了一首溫吞的生活小曲——動聽,卻沒有回響。
看完電影,我隻剩下一種沉默的感受。
因為我看到的不是生活的真實重量,而是一種被溫情濾鏡處理過的現實。
有演技的演員,不等于好電影——但他們的确等于了一種好賣的情緒。
《浪浪人生》像一場被設計好的感動:它想溫暖你,卻沒能真正擁抱你。
# 我為何沉默
看完《浪浪人生》,我隻想沉默。
不是因為電影太差,而是因為它太努力了——努力地想講一個關于“堅持與溫情”的故事,努力地想讓每個觀衆都能被感動。可正因為它太“想被理解”,反而讓我無法真的進入。
我沉默,是因為那種被“安排好的感動”讓我有點疲憊。
我們在影院裡一次次看到類似的故事:底層的小人物,努力生活、相互扶持、溫柔和解。我們早已知道他們會哭,會笑,也知道他們最終會選擇原諒、選擇繼續活下去。
但生活并不是這樣的。生活裡更多的是無聲的抵抗、不得不的放棄、和無法言說的憤怒。
而電影裡的溫情,往往替我們“合理化”了這些無力。
還記得2016年在廣州花城看《心迷宮》時的震動,這種感覺好像自此之後再未在新電影中感受到了。
我想起蔡崇達曾寫過的那些人——他們也苦,也掙紮,但那種痛是“有重量的”,是能在文字裡聞到鹹澀海風的。
而《浪浪人生》的苦,卻像被糖水沖淡了。它溫柔到近乎無害,也正因為無害,讓我無話可說。
所以,看完電影,我隻能沉默。
因為當連悲傷都被剪輯得恰到好處,連眼淚都被預設好了出口,
我們還能拿什麼去相信生活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