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山花爛漫時》,最讓我輾轉難眠的不是年輕人返鄉的熱血,而是劇中以張桂梅老師為原型的張校長——這個把一生都獻給大山女孩教育的女人,用單薄的肩膀扛起了無數女孩的未來,每一個鏡頭都讓我熱淚盈眶。
張校長的形象太真實了,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永遠沾着粉筆灰的衣角,還有說話時沙啞卻堅定的語氣,像極了現實中那位“燃燈校長”。她拖着病體翻山越嶺家訪,泥濘的山路磨破了鞋底,卻磨不滅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決心;面對家長“女孩讀書沒用,不如早點嫁人”的偏見,她一遍遍地苦口婆心勸說,哪怕被拒之門外、遭人誤解,也始終不肯放棄任何一個女孩;為了籌集辦學經費,她放下尊嚴四處求助,把自己的工資、捐款全都省下來,給孩子們交學費、買書本、添衣物,自己卻常年穿着舊衣服,連一瓶護膚品都舍不得買。
最戳我的是劇中一個細節:張校長的手上貼滿了膏藥,關節腫大變形,卻依然堅持在黑闆上一筆一劃地寫字,她說“多寫一個字,孩子們就多懂一點道理,多一條出路”。課堂上,她是嚴厲的校長,督促孩子們拼命讀書;課後,她是溫柔的母親,給留守兒童縫補衣服、煮熱騰騰的飯菜,記着每個孩子的生日和心事。那些深夜辦公室裡亮着的燈光,那些帶病站在講台的佝偻身影,那些看着女孩們考上大學時眼裡閃爍的光,沒有驚天動地的宣言,卻比任何台詞都更有力量。
這部劇讓我更深刻地讀懂了張桂梅老師的偉大。她不是天生的英雄,隻是一個心懷大愛的普通人,卻用一生的執着與堅守,打破了大山裡“重男輕女”的枷鎖,讓“知識改變命運”從奢望變成了現實。看着劇中女孩們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成為醫生、教師、工程師,又有人像她一樣回到家鄉反哺故土,我突然明白,張校長的堅守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用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用一束光喚醒無數束光。
她是巍峨的高山,也是永開不敗的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