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聞莺》這部電影,等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前期宣傳一波接一波,又是參加金雞獎又是各種點映各種路演,終于在3月5日成功上映了。之前說過,點映的時候買票讓上海的小夥伴帶着媽媽去看了,聽了兩人的反饋,以及看了不少網上的影評之後,我對這部電影并沒有抱多麼大的期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當我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居然覺得還不錯,比我預想中好了不少。
整部電影的基調就是90年代,不管是從整體的濾鏡使用還是4:3的屏幕來看,都還原了90年代初期的感覺。這一點,我還蠻有感觸,看到這些布景和景緻,會讓我回想起我很小的時候,跟着媽媽去上班時候的感受,印象分可以拉滿了。
在我看來,整部電影最出彩的部分,是三位主演的演繹。每個人都将自身角色中的特點盡可能通過表演來展現出來,因為這部電影的對白相對較少,内心感情戲份比較重,所以表演難度還是蠻大的。鄭雲龍,可以說是戲癡,我能感受到他在接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定做了非常豐富的人物分析工作,他用他的方式把工欲善身上那種優柔寡斷、做事遮遮掩掩的小家子氣演的淋漓盡緻。兩位女主中,由于劇本本身改編的原因,我認為銀心的人物塑造上相對來說更豐滿一些,而垂髫的表演三位中相對較弱,也許是因為這個角色較原著中改變的最大,所以人物性格改變的最多。總體來說,雖然于我來講很多感情發展無法實現邏輯閉環,但看演員們的表演,還是能被其中的感情感染到的。
想詳細說一下對于整部電影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的看法。這也是我認為整部電影失敗的地方。首先說,電影相較于《柳浪聞莺》的小說改編了很多内容。小說很短小,一共80頁,85000字,我看書速度很慢,昨天仔仔細細重新看了一遍并做了筆記和标注的情況下也隻用了兩個小時,看書速度快的,大半個小時也就讀完了。所以從時間上講,留給電影的發揮空間還是蠻大的。小說雖短,但是邏輯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故事也發生在一個讀者可以充分理解的範圍之内。所以,有這麼好的藍本,我不太理解,電影是怎樣改成現在這個略顯混亂的故事的。
可以肯定的是,電影的制作方最開始的想法,也就是所謂的初心是做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文藝片。《柳浪聞莺》從名字到内容都非常符合制作方的預期,而且制作方之前通過女性電影吃到過甜頭,在制作女性電影方面有一定的經驗,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恰恰是兩位可以有很多戲劇沖突和可能性的女性。總之,最初的設想是希望做一部講述女性外加傳統文化元素越劇的文藝電影。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開始招募演員的時候就是打着推廣傳統文化和越劇的旗号開始的。之前看到有人講"人類心靈的訴求有一些原始的準則,我們希望同時享有‘海上生明月’的超然和‘天涯共此時’的親密,藝術如果隻是偏向對寥廓與清冷的訴求,将會變得無聊,如果隻是偏向對人情人欲的呈現,就會變得瑣屑。"文藝片就是這樣,要将兩者結合的恰到好處,非常考驗編劇和導演以及演員的功底。但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整體上是遼闊清冷與人情人欲都有些過了。
也許是因為要制作女性電影的初衷,所以将小說中通過工欲善的視角展開整個故事,改編成了通過兩個女主的視角展現整個故事。這勢必就削弱了男主角在整個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小說中,通過男性視角看待垂髫因着對越劇近乎瘋狂的執着從開始走到最後,而電影的改編隻能通過垂髫自己的行為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質,所以給垂髫添加了很多原本沒有的戲。有些戲可以起到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有些戲卻起了反作用。我将從三人的感情糾葛來分析這些改變到底是更好了還是畫蛇添足了。
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個故事仍然在講一個三角關系的愛情故事。既然是三角關系,兩男一女或是兩女一男這種排列組合可以發生的故事從古至今發實在太多。到如今這個時代,真的想要編出新花樣,基本是不可能的。編劇導演勢必要在三角關系中增加其他情感因素來給這個三角戀更多的感情支撐,所以他們選擇了增加兩位女主中間的感情戲份。看很多觀衆說這是一部百合片,兩位女主之間還有一層懵懂的愛情。當然這隻是一句玩笑而已,小說因着是通過工欲善的視角展現,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一個瞬間是展現兩位女主之間什麼暧昧不明的關系,電影中雖然增加了兩位女主的互動戲份,但是,也絕對沒有超越閨蜜、競争對手等關系的其他任何關系。電影隻是強化了兩人的友誼而已。但是,友誼有些時候是比愛情更讓人感動的情感,在兩位女主角的感情關系的處理上,電影的确将兩人的故事線完整了。
說回三人的愛情。首先是男主和女主。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堂講扇子的文化交流課上。在小說中,這是一個要比電影中更重要的場景。當時先是垂髫講了一段對"工欲善"名字的理解引起了工欲善的注意。聽完垂髫的話,工欲善的感覺"就像是措手不及地就被什麼東西當胸撞了一下"。然後工欲善為了能"說出一點不一樣的地方",于是就高談闊論最後說到女小生的"第三性"的問題,這的确是引起垂髫注意的一個話題。但是電影隻保留了工欲善的高談闊論,把垂髫的戲份全部删掉了,少了這些鋪墊,對于工欲善後面愛上垂髫就會顯得非常突兀。難道,就因為垂髫個子高戴個墨鏡就能吸引心高氣傲的工老師嗎?這顯然不合邏輯。後面工欲善到朋友家吃飯,朋友的妻子告訴他垂髫有男朋友了,但是希望可以撮合他和銀心,銀心還給他留了越劇彙演的票。後面就到了他去看越劇彙演,于是在我看來最匪夷所思的畫眉那一幕發生了。他自己一個人來到後台,看到垂髫在上妝,因為眼睛看不清楚,非常近地看着工欲善的臉問他眉畫得怎樣,這時候,工欲善接過眉筆幫着垂髫把眉畫好。這一幕也許在導演和主創看來是自己改得點睛之筆吧,因為這幕的劇照也是最早放出來的劇照之一,各種宣傳都少不了。因為,隻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略微有點常識,就會知道"畫眉"是件多麼暧昧的事。眉是"七情之虹","黛眉一展百媚生"。我對這一幕的不理解在于,加的不是時候,太早了,因為從前期鋪墊來說,工欲善在那之前一共見過垂髫兩次,隻是印象深刻,因為對垂髫還不甚了解,所以沒有任何其他感情展現出來,真正愛上垂髫應該是在看到垂髫在台上演戲之後。所以,加了這一段,除了展現出來兩人人品并不好以外,對故事的完整性沒有任何幫助。
工欲善這個人本身要遠比電影中展現的豐滿的多。由于編劇和導演的魔改,很多前因後果都沒有交代清楚,演員也隻能依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前期做的準備去演繹。那工欲善原本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首先他不得志,這也是他能跟垂髫惺惺相惜的很大一個原因。他也是留校的名額被他的朋友也就是電影裡把銀心介紹給他的鄭傑"搶去",自己才會開扇莊的。他跟垂髫相像的還有一點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執着。他爸爸是畫扇子的,爸爸的爸爸也是畫扇子的,而垂髫的媽媽是唱越劇的,媽媽的爸爸也是唱越劇的。他們都有家庭傳統,都有對自己所從事事業的追求。兩人的不同點在于,垂髫對于越劇事業更加執着,不管眼睛如何,舞台多大,隻要能唱她就會唱,後來因為生計學了盲人按摩,她對工欲善講"無論做什麼她都能做到最好"(這麼重要的人物性格表現對白被編劇和導演删得無影無蹤)。然而工欲善對于畫扇子的感覺則是他隻能畫扇子,除了畫扇子他什麼都做不了,這就是他的第二個人物特點。第三,他心氣高,也許是祖祖輩輩畫扇子,是那時候相對有文化有審美能力的一群人吧,所以他對于自己的擇偶标準定為"獨一無二",所以他才會被垂髫所吸引。這裡還有另一層原因,為什麼垂髫會與衆不同。小說中字裡行間有介紹,劇團的演員往往結了婚"讓她從劇團花旦崗位上退下來,調到戲劇家協會,從此小姐成了丫頭、打雜。工欲善的一些老師同學,往往通過這等途徑先把大衆情人娶到手,在轉為徹頭徹尾的居家老婆。"銀心就是這一類人,工欲善朋友的妻子也是這一類人,而且在書中朋友妻子叫"小王",隻有一個最普通的姓氏沒有具體名字,她其實隻是這一類人的符号化的具象而已。工欲善打心裡是看不上這些人的,所以他隻能看上垂髫,根本不可能看上銀心。第四點,工欲善虛僞、虛榮,這也是他做事總是遮遮掩掩的原因,但是他的确在扇子的研究中有非常龐大的知識儲備,所以他覺得自己有資本,他為了在劇團的小姑娘們面前"說些不一樣的"就可以侃侃而談,把舞台上的扇子上升到哲學高度。這也是他之所以可以不知道如何拒絕銀心的照顧,并在聽說垂髫和老闆的事情之後,接受了銀心,覺得在堅持等待什麼沒了意義,"銀心也罷金心也罷"不添麻煩就可以了。第五點,他敏感自負又多疑,這是他評價垂髫的話,但是也恰恰說的是自己,所以他整個人生就是"永遠拿把扇子在面前擋來擋去"。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的特點,其實說白了工欲善的人格在故事裡應該是最完整的,然而,編劇和導演把所有能表現工欲善這個人物的行為、對話、心理狀态能删則删,能改則改,七零八落。看完電影大家隻能感受到,工欲善莫名其妙愛上了個戴眼鏡的高個女小生,但是除了畫眉那次并不付諸于行動,等着女主失意去跟自己滾了床單,不辭而别也不去問原因不去找,接受女二的照顧,但心裡一直記挂着女主,隻是個在兩個女主中間不停搖擺的所謂渣男"工具人"。
對于垂髫的改編,那就更加失敗了。垂髫這個角色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堅強,他對于越劇表演的執着支撐着她一直唱下去,一次一次失敗她都一次一次地站起來。從劇團落選後去唱社戲,社戲劇團經營不下去就跟工欲善合夥在扇莊門口唱,扇莊門口也唱不了了,就自己做戲。在得知自己沒有被劇團留下之後,她的确有些失意,她去西湖邊跟去給工欲善還扇子并告别,兩人講了很多話,自己的過去,自己的堅持,情到濃時,兩人有一個驚世駭俗的吻,但激情退去,工欲善跟垂髫說"我不能趁人之危"。本來,這句話是表達工欲善為數不多的優秀品質的情節,而且這一部分劇情對于垂髫更為重要。本來可以表現垂髫從絕望到無可奈何地接受的一個過程,她不光是接受自己無法再在劇團唱戲,也在跟工欲善的對手戲中接受工欲善不會是自己的"梁山伯",這段情節也預示了兩人即使靈魂上相互吸引着,但是最終也無法走到一起的現實。比起工欲善,垂髫是非常明媚的。然而,電影卻把這麼一段重要的戲全拆了删了。直接改成垂髫失意,找工欲善去滾了床單,然後不辭而别。這算啥呢?女性電影,女性就可以在失意的時候去找男人發洩自己的欲望,然後不負責任的一走了之?如果性别互換一下,還會覺得這段戲份正常嗎?我一直認為,任何電影、劇集中的激情戲都是為了推進故事發展的。不是所有文藝片就非要有一段唯美的滾床單情節,這樣的情節用的好了是藝術,用的不好就是惡俗。我想,制作方肯定知道,有這麼一段戲,别管對劇情推進起沒起到正向作用,但是日後宣傳一定會用得上。
三位主角裡面,改得最好的要數銀心了。小說裡是把銀心當作反面角色來寫的,她代表了那種自私自利的小市民階級,她也不愛工欲善,一直黏着工欲善也許是因為家裡不讓她跟有家室的大款在一起的賭氣,也許是在跟垂髫賭氣。就算看到垂髫把扇子退給工欲善,工欲善要跟自己結婚辦杭扇婚禮後忍不了爆發了,罵工欲善是"小男人",可是後面卻原諒了他,依然要跟他結婚,直到工欲善去考研,大款又跟原配離了婚,才毅然決然離開了工欲善,跟大款出國了。電影裡,為了給兩位女主增加感情沖突,把垂髫落選的間接原因安在了銀心身上,把銀心對垂髫的嫉妒放大,不光嫉妒她的才華,還嫉妒她可以得到工欲善的愛。為了得到工欲善,不惜趁人之危,在工欲善不清醒的時候委身于他。這些在故事橋段在一個90年代的故事裡也許合理,但是出現在一個2022年的電影裡的确也顯得有些老派套。這些類似于宮鬥或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網絡語"雌競"的橋段放在10年前或者20年前的電影中才顯得合适。但是後面銀心看清了工欲善之後的爆發,然後沒再回頭的改編還是符合現在人們的價值觀的。
也許是因為電影篇幅和故事走向等原因,電影将工欲善的朋友鄭傑和妻子小王的存在也弱化了。但是這兩個人在小說中,看似是背景闆,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說的小王本身就代表了一類女性,而鄭傑則是看得最明白的一個人,很多工欲善這個角色的性格特質都是出自于他的口中,比如說,他講工欲善"想不到你這樣品味之人也占了紅塵氣"其實是說工欲善看似是個文藝青年,其實本質也是俗人一個;再比如,工欲善評價垂髫"她那麼敏感自負的一個人,能不多疑?"鄭傑接着就說工欲善那是在說自己呢;再比如鄭傑曾惡毒地攻擊工欲善"你實在喜歡垂髫就為她承擔,你娶個女盲人也是西湖風流佳話,可是你又不敢...你這人沒把自己弄明白,也沒把事情弄明白。所以你永遠心挂兩頭,模糊不清。"然而這種種,劇裡沒有一點兒交代,隻留給台詞不多的鄭雲龍自己用眼神诠釋了。
不管小說還是電影,在我看來唯一一個感情純粹的人就是琴師了。琴師對垂髫是不離不棄。垂髫在劇團唱戲,他就在劇團拉琴;垂髫不能留在劇團了他也跟着走;垂髫為了唱戲可以跟有錢的大老闆好,琴師就一個人回老家(電影裡把這段說成有錢的老闆對垂髫動手動腳,垂髫拒絕,呵呵,從這兒給女主立牌坊呢!女主主動找人滾床單洩欲的牌坊呢?);垂髫要自己組戲班子唱戲,琴師就去籌錢。琴師的愛是最無私的。
最後就是電影的結局,把工老師為了在女孩子面前表現胡沁的"第三性"上升到了這個電影的最高追求。說實在的,這特别沒有必要,因為不是說這個主題不好,而是因為編劇和導演都達不到那麼高的高度。電影的結尾,垂髫對工欲善說她參透了這句話的意思女小生就是"白馬非馬",直接把電影上升到了哲學高度。也許我沒看懂,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本就是個徹頭徹尾俗不可耐的三角戀故事,還達不到上升哲學高度的地步,結尾的硬性拔高,顯得又突兀,又奇怪。導演在路演的時候說,自己拍了兩個結尾,最後選擇了這一個。對于拍兩個結尾這個事情,我隻聽說過像漫威這樣為了防劇透的。向《柳浪聞莺》這樣的電影拍兩個結尾再在電影合成後選擇一個看似高級的,在我看來,這種行為就是導演對整個故事脈絡無法準确把握,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表達什麼,所以才給自己留個後手,多一個選擇。
你說這部電影除了三位主演表演以外還有好的地方嗎?其實也有,比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電影當中運用各種意象,類似金魚、珠簾、鏡子等。金魚在很多電影中是作為一種意味的象征符号,非常典型地隐喻了愛情、性和女人的命運。珠簾的運用總是在工欲善所在的場景,也許是在隐喻他性格中的優柔寡斷和遮遮掩掩。鏡子的意象有很多,但是銀心與工欲善的那場戲,鏡子裡映出工欲善的畫面簡直是太美了。再就是電影中越劇的橋段也非常值得推薦。小說中所涉及的越劇劇目比電影中多很多,電影中基本隻用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和後面社戲《情探 行路》,這裡的取舍還是有必要的,因為現在觀衆對越劇的了解的确非常少,《梁山伯與祝英台》既是越劇中最經典的劇目,又是觀衆最為熟悉的故事,接受起來非常容易。而《行路》,觀衆雖然不熟悉,但是由于裡面男小生是個大紅臉的判官,視覺沖擊力強,觀衆也會更容易記住。所以我跟朋友看完電影的感受都是覺得越劇很好聽,是可以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也達到了電影想要宣傳越劇文化的初衷。
這部電影從籌備到宣發在到最終上映,的确可能經曆了很多。現在願意去做文藝片的制作公司可能越來越少了,文藝片,就像這部電影中的越劇藝術一樣,不掙錢,我能理解去堅持做這件事情的确有很多困難。但是,後續的宣發直到今天,給我的感覺都是在利用鄭雲龍做粉絲電影。關于這部電影的詞條"鄭雲龍柳浪聞莺"、"鄭雲龍為貼合角色爆瘦30斤"、"鄭雲龍隔扇羞窺意中人"、"鄭雲龍柳浪聞莺首映"、"鄭雲龍柳浪聞莺路演"、"鄭雲龍吻戲連拍了3個通宵",看似正常的"柳浪聞莺終極預告片"點開看到的是鄭雲龍滾床單。正面的宣傳當然很好,但是動辄就熒屏初吻、第一次激情戲這種噱頭真是非常令人惱火,畢竟電影中還有女演員,吻戲、激情戲是為了推動劇情,現在到好,全為了滿足人類的窺私欲和賣電影了。沒錯,鄭雲龍是這部劇能賣出去的最大保障,鄭雲龍的粉絲1000塊的音樂劇能連刷N場,曲曲幾十塊的電影票不在話下。金爵獎點映的時候,電影票秒沒,還被黃牛炒上四位數的天價,這恐怕都是主創們沒經曆過的場面。但是,這部電影也不可以綁架鄭雲龍啊。難道這部電影的初心不是要做女性電影不是要宣傳越劇文化嗎?宣傳期這麼久了我看到最符合電影主題的宣傳詞條是"柳浪聞莺裡的中國文化有多美",這樣的宣傳不好嗎?作為女性電影,對電影中兩位女主角的宣傳在哪兒呢?電影裡鄭雲龍的角色被改得支離破碎,總共沒幾句像樣的台詞讓他講,結果到宣傳期了,這部電影仿佛成了鄭雲龍的獨角戲。還是那個觀點,這部電影的制片也好導演也罷,可能對鄭雲龍來說有知遇之恩,但鄭雲龍自己可以感恩,你們為此道德綁架鄭雲龍就顯得不地道了。
寫這麼多也是因為對這部電影傾注了感情,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的确比想象中的好,并且電影中所宣傳的傳統文化,越劇藝術也好扇子的藝術也好,都是值得大家去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