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凱特·布蘭切特貢獻了可能是她表演生涯中最精彩的表演。
導演完成劇本的寫作隻花了12周,拍攝完成僅花費65天,而在拍攝之前則是漫長和反複的排練,尤其是教室授課的片段。對于經常在劇場演出的凱特·布蘭切特而言,長篇的台詞可能并沒有那麼難,但在本片備受讨論的一鏡到底片段中,她不僅要演繹冗長複雜的台詞,還需要配合迅速移動的鏡頭。
在教室完成的一鏡到底片段其實并沒有那麼容易被發現,攝影機在同一個空間裡完成多維度變幻的同時,又讓自己完全隐身于凱特·布蘭切特的表演之後,觀衆可能數分鐘之後才發現這個片段其實未經剪輯。“選擇用一鏡到底來拍攝并不是為了玩弄攝影技巧,而是希望讓她通過自己的表演來主導影片和鏡頭的節奏”,無論是對表現角色而言,還是對影片的立意而言,都更加富有“哲理性”,本片攝影師Florian Hoffmeister 說。
導演Todd Field在撰寫劇本之初,便決定請凱特·布蘭切特出演。為了拍攝《塔爾》,凱特·布蘭切特同時完成了學習指揮、鋼琴和德語,但她非常謙虛地稱這些都是大家不會注意到的,屬于演員的“家庭作業”。
雖然嚴肅,但本片并不乏味,Lydia Tár 這個角色本身也充滿了神秘感,甚至是幽默感。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藝術家,她擁有權力、地位與财富,但她與周遭的世界甚至是自我都是割裂的,有距離感的,她與女兒的關系則成為一座情緒“孤島”,承載着她所有的溫柔和愛意。
全片冷灰色為主的視覺風格進一步把人物和觀衆之間的距離拉遠。她第一次走進家門,仿佛走進了一座藝術博物館。
影片中Lydia在柏林的公寓來自藝術收藏家Christian Boros 與妻子 Karen,位于柏林米特區一座見證過二戰曆史的建築頂層。
這所公寓空曠簡潔而不乏精緻,零星藝術收藏點綴着簡單的淺灰色牆面,處處透露着她的财富與階級,也體現出一種現代化的冷漠氣質。Gawker評論稱,這座公寓可以算是本片除了Lydia Tár、Sharon、Francesca、Olga、Adam以外的 “第五個角色”。
但,《塔爾》絕不隻是凱特·布蘭切特一個人的電影,不隻是她施展演技和逐鹿奧斯卡的作品,渾然一體的視覺風格、攝影與剪輯讓本片成為一出精彩的視覺交響樂。
一部可能沒那麼“好看”的長片
許多觀衆可能在開篇不久就能感覺到,這部片子并不那麼“友好”。影片的開端長達10分鐘紀錄片式的訪談,古典音樂術語與名家名作的堆砌,對音樂演繹進行嚴肅的學術探讨……任何一位不熟悉古典音樂的觀衆可能都難以跟上影片的節奏,凱特·布蘭切特本人也承認在初讀劇本時就發覺這些詞彙很難理解,但這并不影響觀衆去欣賞這部片子。
《塔爾》實際上是一部觀影門檻不低的電影,層出不窮的古典音樂史和名家名作讓這部電影與一般類型化的傳記片區别開來,更像是一部制作考究的紀錄片。樂團排練的片段讓觀衆仿佛是無意間走進了正在進行試演的音樂廳,攝影機冷靜地記錄着一切。
本片沒有絲毫要讨好觀衆的意圖,除了難以理解的術語以外,全片都沒有完整地向觀衆展現任何一次演奏(如果你想要看到大魔王神采奕奕地完成一次指揮,你可能要失望了),影片對任何議題/問題/人物絕不提供顯而易見的信息和答案,甚至經常在觀衆情緒還未達到尾聲時突然切向另一個場景。
例如,看到女主角在火車上收到的書,突然變了臉色,接着立即将書扔進垃圾桶時,觀衆可能會一頭霧水。Lydia 收到的這本神秘書籍,其實是來自 Vita Sackville-West 的小說《Challenge》,講述的正是作者與一位愛慕自己,但以自殺相威脅的女性的故事。
在這些細節之外,藝術家的品格是否應該影響其藝術成就的價值?Lydia 與樂團成員之間的關系,誰對誰錯?對作品的演繹,到底是忠實于原著本身,還是根據作者生平進行發揮更好?一切都沒有答案,但觀衆看完本片,卻無法停止思考。
以另一種視角審視權力
《塔爾》以旁觀者的視角、中立的态度、隐晦地展現了圍繞在凱特·布蘭切特所飾演的女主角周圍的道德、權力、性别政治、藝術家與藝術成就之間的關系議題,而凱特·布蘭切特則用她克制而精準的演技表現了 Lydia 這個人物的複雜性與疏離感。
長久以來,本片導演Todd Field 便希望探讨“權力的結構”,“如果電影的主角是白人男性,那觀衆可能5秒鐘就知道我要講什麼了”,脫去本身就有帶有權力象征的男性外殼,用女性角色迂回地闡述同一個議題,可能更加能夠去探讨權力本身。
《塔爾》可以不必成為熱門影片,但不妨礙它成為今年最完美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