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電影學生說“我覺得它比黑暗騎士好”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哇哦,這幾乎是對于一部新的蝙蝠俠電影的最高評價了。帶着這樣的預期前去觀影,看完的感覺不是失望,而是太遺憾。它用《夜魔俠》的形式,《小醜》的底色,講了一個反《黑暗騎士》的故事。

這部《新蝙蝠俠》,到底“新”在哪裡了?
這一版的蝙蝠俠是被當作反英雄角色來塑造的,他是一個反面角色,甚至不是一個英雄角色,他不過是破了案的偵探,但他不是英雄。整部電影都在質疑蝙蝠俠。這個蝙蝠俠被籠罩在失去愛人的恐懼下,他的義警身份更像是一種個人行為,他隻能靠把這種恐懼轉化到外部環境裡來勉強度日,他為了逃避這種恐懼甚至不能面對“布魯斯韋恩”這個身份,這部《新蝙蝠俠》中的布魯斯韋恩含量極低,主角在大量場景中都以蝙蝠俠的身份出現,而非布魯斯韋恩。唯一一個極其強調布魯斯韋恩身份的戲是葬禮戲,卻是非常的壓抑,垂在額前的幾束碎發都在訴說他的苦痛。他甚至有孟喬森綜合症傾向,他活在自己的痛苦當中無法自拔,并以此為自我标簽,他倒是沒有以此博取關懷,但他确實是活在一種“無可救藥的自我悲壯”中。這也成為這部《新蝙蝠俠》的主要重點,也是主要賣點。它黑暗,他憂郁,他痛苦,蝙蝠俠的精神問題在這一部電影中非常顯眼,而這并不是非必要的商業考量。這部《新蝙蝠俠》好就好在它通過抓住這個蝙蝠俠的人物漏洞制造出了反派謎語人。

蝙蝠俠的“自我悲壯”中的“自我”在這部電影中被放大,他作為韋恩家族的孩子,他在這個城市中是享有極高特權的,在結尾,蝙蝠俠伸手拯救了市長,成功獲得了警界的認可,他選擇了高官的一邊,徹底離開了群衆。他成了社會精英階層的代表,這部電影就在質疑他這樣享有特權的社會精英有什麼資格去代表群衆呢?謎語人把這個矛盾點了出來。一個特權階級的孤兒憑什麼奪走群衆對底層孤兒的關注?這部《新蝙蝠俠》以此塑造出謎語人,一個底層出身的孤兒。整部電影是站在群衆這邊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它的底色是《小醜》,它在質疑精英階層與群衆的距離太遠,它在批判精英主義,它本質上是反《黑暗騎士》的。這部蝙蝠俠的新,就在這裡。這是《黑暗騎士》系列完全沒有提及的,《黑暗騎士》系列關注對于蝙蝠俠的塑造和試探,而《新蝙蝠俠》走出蝙蝠俠本身的框架,去反過來質疑蝙蝠俠了,這是一個真正的新的,蝙蝠俠。它的底色是《小醜》,隻是它沒有小醜這麼極端,這麼具有煽動性,因為它的主角還是蝙蝠俠,是一個英雄,但作為一部蝙蝠俠電影,這已經是一個足夠出彩的亮點了。

加上演員的出色表演。關于羅伯特帕丁森,我從《燈塔》以後對于他徹底改觀,再到憑借《信條》在内地影迷圈翻紅,我對于他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倒是沒有讓我失望。他一向被批評的無表情的臉反而成為了亮點,他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是準确的,應該是這樣憂郁的,沉醉的,自我悲壯的。不過這一部《新蝙蝠俠》也沒有為他提供太多的發揮空間,接下去會提到這一點。保羅達諾,不用我多說了吧?我對他的印象建立于《血色将至》,在《新蝙蝠俠》中,他再一次證明了他是多麼适合演繹一個瘋癫的變态。還有佐伊克拉維茨的賽琳娜,非常“貓”,把妖媚二字诠釋得非常到位,所有無大起伏的走路戲都好得不得了,神态,氣場,都在,但是一兩個有強烈張力的對話和争執就略顯尴尬了一些。

接着說說美學吧。

我通常會先說文本,但這部電影的好評中十之有八形容它為“cinematic”,認為它是真正的電影(cinema),讓我想要從此入手。我抱着較高期待去觀看,看完出來我認為大家可能對cinema這個詞或許有一些誤解。什麼是cinema?不是攝影好看再加一個色彩motif就是cinema了。我并不想說這是它的缺點,它确是cinema,這絕對是本片的一大優點,但它是被過譽的。所謂cinema是用視聽講故事,我們叫這是“展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我們來看《新蝙蝠俠》。首先我們可以明确一點,這當然是一部聚焦于人物的電影,所以人物的情感變化将會是最重要的,需要關注的點。情感怎麼做呢?演員表演。在這樣一部壓抑人物的電影中,演員表情是至關重要的。而當人物戴上面具,一切都變得困難了。我們可以看出導演在努力通過攝影和燈光來制造面具特寫中的情緒,但是效果仍然欠佳。當然,它給了蝙蝠俠一個主題色,陰雨天氣制造潮濕陰冷,通過警燈的紅藍色光做了一個撞色,整體是好看的,是有效果的,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陰暗,潮濕,髒亂差,影像質感是有的,甚至可以說是極出色的。但是這樣的色彩設計似乎還是太陳舊了一些。在賽博朋克美學幾乎被濫用的今天,做一個彩色燈光和陰暗潮濕的城市實在是太過于簡單了。我說它的形式是《夜魔俠》,就是在于它的紅黑色調在《夜魔俠》中早已經被用了三季了,當一部商業大片和一部電視劇用了幾乎相同的打光攝影時,對于一部電影來說,多少掉價了一些。

不過難得的是,原聲作家邁克基亞奇諾為《新蝙蝠俠》所編寫的出色原聲為整部電影的質感和叙事做出了幾乎難以超越的貢獻。基亞奇諾為主角編寫的主題都在不同時段加入了變奏和融合,哪怕隻是聽,我們都可以識辨出角色之間的互動。貓女的主題尤其出彩,動聽浪漫的鋼琴加入了爵士的元素,非常貼合這個還沒有成為真正的貓女的賽琳娜神秘莫測的一面。至于蝙蝠俠的主題自然不必多說,以重低音根音為底,分解和弦加上中高聲部的弦樂,制造出恢弘的氣質,但同時又是柔和的,我們可以聽到這個年輕的布魯斯的苦痛和青澀。最後推薦大家特别注意一下片尾那支奏鳴曲,Sonata in Darkness,如曲名“黑暗中的奏鳴曲”,非常壯觀。

再來說這個劇本。

它好嗎?隻能說還過得去。這個故事就不夠,格局太小了。首先是非常生硬的貓女線,幾乎是廢的,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在天台和蝙蝠俠告狀般吼叫實在是難以令人信服。故事是偵探了,但是探了點什麼呢?就是猜謎語。這簡直就是一部柯南啊!而它最大的失誤就在于,這個事件發生在哥譚。我們都知道這其實就是紐約(哥譚是紐約曾經的一個别稱),但為什麼要叫它哥譚而不是紐約?因為它要塑造的是一個超現實的犯罪城市,這是一個極度适合犯罪的地方,所有罪犯都在這裡找到了滋養的土壤,稱它是哥譚這樣一個不存在的虛構城市,就可以肆意地塑造這個城市的腐敗和破落而不用擔心它産生的間離效果。在哥譚這樣的背景下,講一個主角發現城市高官腐敗的驚天陰謀,就不是什麼高明的決定了。在哥譚可以發生的、有意思的故事應該是阻止陰謀,而不是發現陰謀。這個故事,放在紐約是成立的,放在哥譚,就差了一口氣。而蝙蝠俠已經在哥譚活了兩十幾年了。可以在哥譚成立的“發現陰謀”式故事,需要一個驚天大陰謀,一個真正令人震驚的陰謀。當揭示出韋恩家族的“醜聞”時,我是滿足的,是驚喜的,這是一個可以在哥譚成立的、令人震驚的陰謀,這是一個颠覆性的陰謀,結果立刻它卻幾乎是立刻告訴你,沒有啦,都是誤會啦,一下子洩了氣。

再說回開篇提到的正反派對位,做得不好。角色之間的張力是要靠劇本和故事撐起來的。謎語人作為一個底層孤兒,托馬斯韋恩的承諾本來會是轉機,而托馬斯韋恩之死讓一切成為泡影,而布魯斯韋恩奪走了一切關注。于是他憤怒,他要複仇,他要摧毀哥譚。謎語人的動機是針對布魯斯韋恩和他代表的精英特權階級,口号叫着不再有謊言來煽動群衆摧毀哥譚。他設置了一系列謎題引導蝙蝠俠,沒有蝙蝠俠就沒有謎語人。謎語人開始是代表群衆,針對特權階級,然後變成個人複仇,針對布魯斯韋恩,最後是煽動群衆,針對哥譚市。謎語人的動機是來回不定的,他的行為和動機也都是錯位的,是禁不起推敲的。謎語人到底是誰,他到底想幹什麼,我們看不清楚,這個角色是站不住的。如果把它說簡單一點,就是情節和人物關系是脫節的,故事并沒有很好的服務人物關系,這就會導緻張力不足,加上影片中大量加上了光影卻仍然幹又平的直接叙事,導緻整部電影散落一地。

但仍然,我還是想為他挽回一些顔面,有一場戲可以當作是非常非常好的cinema來舉例,那就是探監戲。首先,兩者之間的對話和動機交流非常好的作用于人物關系,為兩個人物和整場戲提供張力。其次,在鏡頭語言上也做得非常好,兩人之間僅隔一層玻璃,網格打在兩個人的身上,開始還是平等的,到了最後,蝙蝠俠失控,鏡頭位置切到對面,我們看到蝙蝠俠成為了那個被困住的,企圖掙脫又失敗的人,而謎語人則在對面發笑。這是一場非常好的戲,而在電影中,這樣的戲太少了。

我們可以說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因為它塑造出了最不一樣的蝙蝠俠。然而,“the hero is only as good as his villain”,隻有反派出彩,英雄才能出彩,隻可惜這樣一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蝙蝠俠沒能擁有一個能與他相配的反派,導演反面過得去,但編劇方面實在是差了口氣,整個故事幾乎是失控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