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兩小時,全程沉浸在溫暖又略帶悲傷憂郁的氛圍中,個人觀念不斷博弈,最終仍未得出能說服自己的答案,影片餘韻悠長,引人深思。


首先談拍攝手法,影片整體呈文藝片格調,風格簡潔:場景多為男主輾轉行走的畫面,劇情與人物對話亦不複雜。導演巧妙運用冷暖色調對比,清晰區分溫馨時刻與男主陷入困惑的瞬間,視覺表達直觀且貼合情緒。

其次是兩處核心對比,導演對“對比”的運用尤為突出。其一,男主兩次通過電話達成的精神高潮——前一次是與真人對話,後一次則是與AI交流。電話作為中介,實則抛出核心疑問:人對AI的情感與人對人的情感,真的存在差距與差别嗎?其二,男主代寫書信與對AI付出情感的對比:代寫書信本是人際交流,卻因“代筆”屬性導緻信中情感未必真實;而男主對AI的情感,即便對方并非真人,卻是發自内心的真摯表達。

再論影片主旨,這也是影片最突出的部分。有觀衆對結尾不甚滿意,但換位思考後可知,導演或許與我有相似的思考軌迹:前半段試圖向觀衆傳遞“人對AI的情感同樣真實”的觀點,後半段卻話鋒一轉,暗示“AI對人的情感并非真實”。這兩點觀點雖無矛盾,導演卻未給出定論,反而留下核心疑問——人該如何對待自身的情感?此外,有觀點認為男主最終“走向現實、擁抱真實”,我認為這一解讀有誤(雖觀影見仁見智),男主實則是真正正視了自己的情感,實現了與自我的和解,而非在“真實與虛拟”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導演還借片中女角色之口,傳遞了對生活的态度:人生短暫,無需顧慮過多,唯願自己過得快樂,這也是我給予影片最高評價的核心原因。

最後是結合時代背景的哲學思考。當下AI快速崛起,人與人間的關系已然改變,暫不論其對政治、生産領域生産力及社會結構的影響,單從哲學範疇來看:當AI這類智能體(或說更高級的工具)出現時,人們不得不重新定義“人的存在”,思考“人的意識”“人的情感”,若這些問題無答案,便難以明晰“人活着的意義”。可現實是,這類問題往往“越想越無答案、越想越找不到意義”,因此不如将生活視作一場體驗,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在短暫生命裡盡量讓自己快樂便好。

我始終認同“人的情感,無論對真人還是AI,本質都是真實的”,但對“AI對人的情感是否真實”仍存困惑——它看似真實,實則更像模拟出的“定制化陪伴服務”,這一點與影片彈幕中“愛是具有排他性的”觀點不謀而合。可進一步思考便會産生新的疑問:站在自身角度,他人對我的陪伴、情感與愛,難道不也是一種“定制化服務”嗎?由此延伸出更深層的命題:人會愛上人工智能嗎?我目前認為“不算”,或可歸為一種更高級的抽象——人不會因感受到AI的“愛”,就覺得自己活着有意義。畢竟在我看來,“愛應是相互的”:我愛你,你也愛我,你對我的愛能讓我感知到人生的意義,這才是真愛;而即便未來我愛上AI,AI的“愛”也無法讓我産生“我還不能死,因為它愛我”的信念。可這一想法又與此前“人對AI和人的愛本質一緻”的觀點相悖,最終竟推導出“人對人的愛也沒有意義”的矛盾結論,至今仍未理清。

我對你的愛是真實的,你對我的愛是真實的麼?倘若我真的愛你,還需要在乎你對我的愛是真實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