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身有點一言難盡,首先導演有這個意圖是好的,希望能在異性戀主流的國産片中展現性少數在青春期的迷惘與成長,但方式恕我難以苟同,且不說目前國内性少數群體真實青春與片中男主相差還是有不少的,先不談屢見不鮮的歧視,就以我本人作為其中普通一員,我難以感同身受。再談到片子隐晦的同性寓意,雖說這樣是避開了審查,但這樣真的,隻會讓人更加反感閹割制度,異姓可以大大方方戀愛,而稍涉及同性就要費勁心思遮掩或代以象征,這無疑于加深了同性戀情很難走進陽光下這一印象,導演你如果真的想加入性少數,不如可以塑造一條好的支線或者配角,而不是在本來就難以刻畫的男女主角青春初戀情節中混入一些所謂的同性元素,就像一塊嵌滿裝飾的招牌,愛而不得的遺憾,尋求自我的痛楚,初一看什麼都有了,其實細細品味會發現都是拼湊和空洞。人之間的情感的建立是需要過程的,在時間和各種因素的的催化下才具有感染力,片中的男女主的戀情一開始牽強随意,到後來就成了一個象征物,女主更是像一個工具人,既然想用年少的情感去傳達,但本身的情感就如此蒼白又怎麼真正走進觀者的心呢?
影片本身隻能三顆星,但至少它突破了現今國産青春片性少數群體的無人區,盡管它隻是一群符号和可有可無的替代,但至少它嘗試了,希望日後國産熒幕上能有更多真正可以貼近觀衆(至少是lgbq群體)的講述性少數狀況的影片吧(吳磊和張子楓其實演技還行,郝蕾的中年戀情線完全可以展開,國産青春片什麼時候能少涉及高考啊,算了,東亞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