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此篇僅是我看劇後的一點兒感想,算不上正兒八經的劇評。

《俗女養成記》居然有2!好吧,我不應該驚訝的,一部優秀的電視劇拍攝第二部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知道《俗女2》開播後,我沒等到養肥就去看了,真是活該它豆瓣9.6!比第一部還要好看!這個分數是目前為止的華語最高分,數字真實地說明了一切。

我猜想有蠻多人沒有聽過這部劇,它與《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都是近幾年來台灣拍出的現象級好片,但後兩個在大陸的傳播度要高很多。原因之一是《俗女》的主演們在大陸不出名;二是題材不夠抓眼球、有爆點;至于三嘛,多少有點那個敏感的因素在裡面。

但不管怎麼樣都不影響我對這部劇的看法:優秀!它那非主流的設定就很吸引我:一個40歲的女人失業又失戀,回到家鄉開啟新生活的故事。女主叫陳嘉玲,人跟名字一樣普通,是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小十歲的親弟弟一起生活長大的。整部劇是由成年與童年兩條線交織演繹,但無論是10歲還是40歲,陳嘉玲都在跌跌撞撞地成長着。最難得的是,制作團隊将這種平淡生活的題材拍得既感動又鮮活,還挺搞笑。總之就是看後很治愈。

第二部已經更新了兩集,俗女陳嘉玲的故事竟然沿着真實的時間線繼續了。第一集就提到了當下的新冠疫情,而且陳嘉玲的年齡按現實世界的時間長了2歲,一切逼真的就像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真實”就是我對《俗女2》最強烈的感受之一。這個大我十歲的女人好像與我越來越重疊了。裡面有一個片段強烈地觸動到了我。陳媽媽帶着将要上國中的女兒去剪頭發。為了順利将陳嘉玲齊腰的長發剪到齊耳的長度,媽媽與理發師暗通款曲,先斬後奏。等到陳嘉玲擡頭看到自己新發型的那一瞬間,小小的心靈一下子沒承受住大人的欺騙,對理發師阿姨發了一頓小脾氣,結果換來的是媽媽的責罵:“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啊,一點都不懂事!”(原話不記得了,大意如此)
我真是當下一種熟悉之感油然而生,那種“明明受了傷害的是自己,但不講道理的也是自己”的同款委屈經曆我也有,也許其他人也有。我懷疑編劇是不是有好多個記錄了童年生活的日記本,怎的把小時候的種種細節記錄得這麼真實。同一個年代,同一個國家的父母原來在哪都是一樣的,讓做兒女的我們又愛又恨。而我看陳嘉玲的媽媽越像我媽,年輕時透露着賢惠的美,将全家的生活布置的井井有條,有時又很嚴厲得讓人不可靠近。

然而,我很快就覺察到,吳秀琴女士根本不會是我媽,陳嘉玲也不是我,那個吵吵鬧鬧的大家庭也絕對跟我現實的家不一樣。

至少在我認識的範圍内,我沒看到誰家的上一輩能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戀的。陳嘉玲的親弟弟陳嘉明是gay,“弟妹”還是她的小學同學。兩位家長隻是經曆了短暫的擔憂期後便迅速理解與接受了,同時給予了最大的祝福,不僅參與了整個求婚儀式,還欣然接受唯一的兒子随男友移居到英國。這是陳嘉玲的父母與我的父母最大的不同。盡管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非常相似,但陳父母與我父母(我相信也是大陸大部分父母)在思想和觀念上隔着巨大的鴻溝。當然,這可能跟台灣支持同性戀結婚是有關系的,但陳父母不僅是在這件事上相當開明,對于女兒的晚婚也從來沒有過埋怨。要知道,陳嘉玲有早更的迹象可能生不了孩子,兒子是同可能也不會要孩子,老兩口也許一輩子都抱不到第三代,而這種事在我父母這就是大逆不道。

一旦發現這個本質的區别後,再看裡面的所有溫情都像一個美好的夢。我得以明白為什麼陳嘉玲可以在40歲的年紀還活得像個孩子,為什麼在大城市裡失去一切後可以邊哭邊笑地在家鄉重新開始。為什麼她能有退路。而我,不敢倒退,不敢失敗,不敢與衆不同。不管陳嘉玲做再出格的事,她的家人也隻會罵罵,雙臂卻是永遠打開得大大的準備迎接她。而我,回頭看看二老,他們在那驅着你向前:“孩子,千萬不能落後啊!”

我回不去,如果不繼續向前的話,我将無處可去。

還好,時間面前人人平等。陳嘉玲還是有好多現實的問題要考慮。但至少她有懂她的家人,這一點就足夠幸運了。

願俗女陳嘉玲與我都活得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