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完《Taiga》後就對Ottinger的任何紀錄片都報以了最高的期望,這次果然也沒讓我失望。導演一如既往的緩緩流動的鏡頭,伴随着六位被采訪者的口述将九十年代上海街頭的各色景象都真實地展現了出來。影片中的幾個上海霓虹夜景鏡頭極美,讓人聯想到了《青梅竹馬》中楊德昌鏡頭下的台北(幾乎一模一樣的富士相紙廣告牌!)。從中國觀衆的角度來說,抛開紀錄片内容,僅僅是這些16mm膠片中的、與同時期中國幾位本土導演的手持鏡頭相比呈現出截然不同質感的關于九十年代上海的珍貴影像,其本身便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回到紀錄片本身,五段故事遠沒有預期中的沉重,反而饒有趣味。幾位講述者的經曆有不少重疊,從他們身上能感受到對上海這段經曆的些許懷念——即使過程充滿艱辛甚至災難。當然,也正如他們自己所承認的一樣,即便是處境最差的猶太人,其生存條件也是同時期戰争下的窮苦中國人民所難以企及的(比如穩定的一日一餐)。和《浩劫》巨大的震撼力相比,這部紀錄片的情感則更加私人化、生活化。在那個時代能逃出歐洲大陸的猶太人已然是幸運的;當然,他們的故事同樣值得被傾聽,也為我們了解抗戰時期曆史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視角。

作為中國人,在觀看西方人拍攝的關于中國的紀錄片時會對所謂的“東方主義”或外來者視角格外敏感。總體來說,Ottinger的真誠與匠心毋庸置疑,但影片也确實存在一些無法忽視的問題。導演(兼攝影)熱衷于使鏡頭永遠跟随拍攝對象保持移動,但在不少場合能明顯感覺到鏡頭移動邏輯上的混亂(比如臨近結尾拍攝漁船的一段)。此外,本片最大的扣分項大概是對音樂的使用。清一色的民國時期音樂也許符合六位受訪者對老上海的記憶,但結合如此真實的當代上海城市影像則顯得尤為突兀。影片中僅有的一段老上海本地人的采訪,老太太話說到一半卻突然被中途插入的音樂所蓋住,仿佛她說的話不值得被觀衆理解一樣。如果制作團隊能再用心一點,我相信在九十年代的虹口區找到幾位在二戰期間接觸過猶太難民的老人并不困難。至于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就是視角的局限了,或者制作團隊認為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