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一檔,《搜救》是一部令人意外的電影,首先是定檔就比較突然,沒有多少預熱就空降上映,然後以功夫見長的甄子丹這次居然不打了,放下刀槍,拿起筆尺,飾演為一位建築工程師;另外是作為一部打造了諸多視聽奇觀的商業大片,卻沒有按照慣例和套路高舉高打,而是圍繞一個搜救8歲男孩的“小故事”,揭開時下中國式家庭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給觀衆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與深度的現實思考。

影片跳出了類型的窠臼,明面上是一部熱血大戲,講的是一個家長和救援隊一起尋找走失的孩子,内核裡卻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情感故事,一個失職的父親用生命完成自我救贖,踐行了父愛的責任,讓人看完之後感觸頗深,特别是正在為事業和愛情忙碌的年輕人,應該會對親情和陪伴,有一番全新的認識。

對于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很多時候,父母一些舉動會産生負面的影響。片中甄子丹飾演的爸爸就是這樣,平時忙于工作疏忽家庭,教育孩子的理念比較簡單粗暴,有了問題就訓斥責罰,甚至動以拳腳,造成了兒子的逆反心理,一個無心而發卻沒有兌現的承諾,就成了這次兒子走丢的導火線。
于是,就發生了後面的故事,兒子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走失,父母、民警、救援隊一起展開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營救,極限環境成為救援的最大障礙,茫茫雪海,夜長晝短,零下三十度的低溫,還有随時都會不請自來的風暴,把一切變得極困難。民警們想盡辦法,救援隊窮盡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措施,但是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依然毫無頭緒。

從兒子的教育來看,阿德是不稱職的,可是當他毫不猶豫地踏入刺骨的河水,當他帶着錢獨自會見綁匪,被痛打後明知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松手,當他不停地向着山林呼喊兒子的名字,直到最後走上随時碎裂的冰面,相信沒有人可以忍住眼淚,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父愛本來的樣子,看着他的一舉一動,我們會相信,在這樣的時刻,任何一位父親,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這其實也是影片在上映後備受争議的根本原因,有一部分觀衆從救援的角度來看問題,看完很氣,說這一家人太能作妖不值得救,父母不像是在救兒子,總在幫倒忙,這麼說也沒錯,從把孩子留在原地開始,他們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不對,包括母親洗了圍巾,把事件發到網上給救援施壓,父親參與行動卻不聽指揮,總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直覺。

可是,這些責備阿德的的人忽視了一點,這才是接近真實的狀态,這不是華語版的飓風營救,假如主人公智勇雙全,人格毫無瑕疵,以一己之力解除危機,讓大家爽透嗨翻,那麼這部電影反而會失去了靈魂。
影片的動人之處細緻而又真實的表現了一位父親的轉變,其中也有他如何獨自承受工作的失敗,與妻子就工作問題發生矛盾,這些都絕非贅筆,而是精華,現實都市中的絕大多數父母,何嘗不是與他們一樣在為家庭拼盡全力的同時,忽略了許多細節,開始為小事争吵,背離了養育的初衷。

然而,天下哪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呢,他們隻是有時候沒有意識到,或者是忽視了交流的重要性,可是一旦孩子發生危險,他們就會立刻義無反顧,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就像阿德這樣,從不盡職到全力以赴,從輕易離開孩子到拼命尋找孩子,他的轉變并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父愛的本能。

《搜救》的結局是傷感的,也是悲壯的,阿德像戰士一樣一往無前,用這樣的行動告知天下所有的兒女,無論任何情況下,父親都是整個家庭的最後防線,他們可能平時看上去有點愚笨,有點不通情理,或者有點頑固和可恨,但是一旦發生危險,那個願意為你無條件付出一切的人,一定是你的父親。
這些年大家總是呼籲父母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來标準要求自己,其實兒女們是否應該反過來扪心自問,是不是總在羨慕“别人家的父母”,哪一對父母不是頂着壓力奮鬥,哪一對父母不是為孩子的教育傾注所有,如果我們與父母之間有了隔閡或矛盾,需要的是溝通與理解,而不是責難。

所以說,《搜救》不僅是一部具有視聽奇觀的商業大片,更是一部适合家庭觀衆汲取親情能量的現實主義電影,相信每一部有心的觀衆,在看過之會都會向自己發問,是否應該還給父母一個真心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