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第二季完結。如果說第一季隻是一些粗淺的嘗試,第二季在各個維度上都成熟了很多,包括劇情框架,鏡頭語言,拍攝手法等等。新的一季讨論的問題更廣了一些,除了作為瑪麗蘇電影的《偉與正》外,在我看來,剩下三個故事有兩個話題:一個是關系的不确定性,一個是關系的迷茫。關系的不确定性可能是任何形式的戀愛關系中都普遍存在的:我不知道對方喜不喜歡我,不知道我們接下來是否會有好的結局;而關系的迷茫則來源于相對小衆的性向、年齡的焦慮、社會的期望等等: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有未來。出于格式的統一,第二季基本都是HE或開放性HE,有時顯得故事發展有點點怪,可能BE作為故事結尾才會更有意思一點。
作為觀衆的我也到年紀了,第一個故事和最後一個故事都看到了對年齡問題的讨論,最後給出的方案看似有些天真:再勇敢往前邁一步。不過還有更好的方法嗎?什麼都不做也會35歲,什麼都做了也會35歲,這其中的差異恐怕隻有當事人清楚。“勇敢”這個策略并不是靈丹妙藥,但在這個物質資源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在這個痛苦來源于觀念的現代社會,“勇敢”在很多時候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系的不确定性是伴随着人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我們稍微能确定一點的可能隻有自己的内心。在這種情況下,講“勇敢”聽上去輕飄飄的,似乎顯得有些不負責任。我隻能說,真到了那個需要抉擇的關頭,是可以想一想,這個處境再往前一步的話,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最喜歡最後一個故事,作者給了主線劇情之外添加了一組對照:秋秋身上照出了一些年齡增長而消失的東西,包子身上照出了這個年齡另外的一些可能性。Simon和小波因為彼此的過往,在關系中多了一層共鳴,也多了一些創傷。在面對生活的迷茫和不确定時,你如何能保證自己不逃避,如何能保證自己不把焦慮和恐懼投射到另一半身上呢?我也不知道答案,可能愛能做到吧,我們很多時候在愛中看到的也隻是自己。
在讨論少數群體的親密關系時,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我們總是缺少成熟的社會範本。往好處講,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大嘗試的空間。我曾經也是這樣想的,并且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條特别的路。看完這些作品後,也不是說改變了想法,而是覺得,一群人在一起的話,能夠折射出生活更多不同的面,也許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條路來走,也許就能少一些恐懼。
我自己關注大梅算是比較早的,當時還在做101的第一季,也沒啥人看。那年在小飯館做年末總結的時候,一桌子團隊坐了不到十個人。現在兩三年過去了,年末總結都要專門租大場地來做了。節目從最開始的比較嚴肅的訪談類節目,到現在(可能向流量妥協)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類型。尤其感動于大梅最開始談做短劇時,說短劇是很久以來的一個想法。雖然現在也沒有爆火,但至少激起了一些聲響,做成了一些事情。這又讓我相信,如果有一個目标,并為之付出努力的話,遲早有一天會讓當初的想法走到現實。我覺得大梅的經曆應該能夠鼓舞到很多人。
本來還想駁斥一些其他人對劇的觀點,想想還是算了吧,不想在網上吵架,而且也許是我太狹隘了呢?大家選自己喜歡的東西來看就好,不喜歡也不要到處拉屎。最後希望上面我的這一攤沒有惡心到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