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演員一直以來都面臨着一種困境,就是無論演繹什麼題材的電影,觀衆心裡始終都埋藏着一個待被引笑的發條,哪怕這并不是一部喜劇電影,這次麗姐也遇到了同樣的時刻,開始我也是抱着這樣的期待一直在等,但看畢之後會發現感覺和以往有些不同,還是熟悉的麗姐的風格,還是鐘愛的麗姐的節奏,而不同的是曾經的爆笑融化成了細膩的治愈和溫暖。

細品這種溫暖,一直在回翻各種記憶,應該就是當年追TVB劇時所攢下的同款感動,臧姑娘一路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一幅幅面孔,仿佛是對70年代香港底層生态的精準複刻,糖水伯遞來溫熱的綠豆沙時,碗沿凝結的水珠折射着整個時代的困頓與溫情;紅姐掐滅煙頭的小動作,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诠釋女性間的惺惺相惜;而一碗水餃嘗出媽媽味道的“阿B”哥,更是将江湖道義擺在了中間。之所以覺得當年港片傳承經典,正是因為每一個細小的角色,演員都非常敬業地去努力诠釋因而賦予角色生命,畢竟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TVB萬千星輝的陣容也賦予了整個電影趨近真實的生命力,讓我們可以更加沉浸地投入到曆史的背景當中。
麗姐以往大張大合的爆發力,往往是笑點的助燃劑,而在這部作品中卻恰到其份地釋放出了一種從底層開始掙紮逆遊的母性力量,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就是舉着菜刀在香港街頭與黑幫對峙,麗姐臉上的表情就像雜糅了各種猛料的餃子餡,有對陌生人的恐懼,有對女兒受驚吓的心疼,有面對生活艱難的絕望等等,也希望麗姐後續能夠挑戰到各種各樣背景的新角色,展現自己的更多面。
電影選擇在五一上映對所有的勞動者來說也是一份特别的禮物,從始至終臧姑娘這個角色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在打工和創業,喚醒了人們對勞動最樸素的敬意。當資本寒冬中躺平文化盛行,臧姑娘沾着面粉的雙手提醒我們:尊嚴從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用指甲縫裡的蔥末、掌心的老繭、脊梁骨的硬度一寸寸掙來的。足夠的信念感并把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或自己擅長的事做到極緻,就能夠獲得成功,可以是餃子也可以是檸檬水,可以是任何意想不到的事!希望每一個觀影的小夥伴都可以收獲到片刻的治愈,我們可以是牛馬但必須奔跑在自己的曠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