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迄今為止最吉勒摩戴托羅的電影:花費數十年心血,長達150分鐘的Netflix《科學怪人》到底值不值得看?

FILM/TV#Netflix#吉勒摩戴托羅#奧斯卡伊薩克#科學怪人#雅各艾洛迪#電影2025/11/10更新

...

Photo Credit:《科學怪人》,來源:Netflix

...

Cha

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耗費數十年心血編導的「夢想計畫」——《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終於在11月7日於Netflix上線。這位著迷於「怪物」的奧斯卡金獎導演,將瑪麗雪萊(Mary Shelley)這部不朽的1818年巨著,以飽滿的情感力度重新演繹,使其不再是單純的恐怖片,而是一部關於父子、倫理與存在主義的歌劇式浪漫悲劇。

從威尼斯影展的首映到今日串流上線,戴托羅的《科學怪人》獲得外媒極高的讚譽,但也面臨著影評對其規模與敘事節奏的質疑。然而,所有評論都一緻肯定:這是迄今為止最吉勒摩戴托羅的電影,充滿華麗、黑暗的詩意與對邊緣人物的深刻同情。

《科學怪人》預告:

極緻哥德美學的壓倒性勝利

《今日美國》(USA Today)盛讚這部新版《科學怪人》是戴托羅迄今為止「最戴托羅」的電影。而這份「戴托羅味」最直觀的體現,便在於其無可挑剔的視覺風格。

戴托羅一貫的哥德式輝煌被推向新的高峰。攝影指導丹勞斯騰(Dan Laustsen)、藝術指導塔瑪拉德維雷爾(Tamara Deverell)和服裝設計師凱特霍利(Kate Hawley)等長期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一個充滿華麗細節的19世紀歐洲。

...
Photo Credit:《科學怪人》,來源:Netflix色彩與氛圍的飽和:《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特別指出,戴托羅大膽運用色彩,尤其是過度飽和的紅與綠,如火焰般灼燒著陰影,使電影畫面「不斷愉悅著雙眼」。維克多母親血紅色的長袍、伊莉莎白孔雀藍的華服,都在這部原本陰鬱的故事中注入旺盛的生命力與情感暗湧。物理場景的宏偉:如同《綜藝報》(Variety)所提,戴托羅的製作團隊幾乎從零開始搭建所有實體場景,而非依賴電腦特效。維克多在蘇格蘭海岸邊遠古城堡中的實驗室,不僅繼承經典「瘋狂科學家實驗室」的設計精髓,更將其提升至史詩般的規模——巨大的蒸汽機、垂直換流圓柱體,以及外牆上拉丁文「Aqua est vita」(水即生命)的銘文,使實驗室本身成為科學野心的聖殿。
...
Photo Credit:《科學怪人》,來源:Netflix細節的苛求:《衛報》(The Guardian)的彼得布雷德肖形容這種風格是「鑲滿無限精確的仿古細節」,它像高科技的彩繪玻璃,或維多利亞時代厚重典籍裡的插圖,其奢華的美感彰顯電影對原著的崇敬。不過,布雷德肖也提出:這種過度雕琢、近乎完美無暇的視覺美學,反而阻礙了恐怖的能量,使這部電影即便有華麗的佈景,卻不願承擔真正的「惡趣味」或「壞品味」,少了點恐怖片的衝擊力。脫胎換骨的怪物:伊薩克與艾洛迪的「父子悲歌」

戴托羅版本的成功,極大程度上歸功於主演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和雅各艾洛迪(Jacob Elordi)對「創造者」與「被造物」這對核心關係的複雜詮釋。

...
Photo Credit:《科學怪人》,來源:Netflix

雅各艾洛迪的「怪物」(The Creature)被外媒譽為「啟示性的表演」(a revelatory performance),使電影的核心更為穩固。《今日美國》稱,艾洛迪在厚重假體妝容下,成功創造一個「感性的心臟」(empathetic heart),是這個角色自布利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以來,最能喚起觀眾憐憫的角色。

艾洛迪的怪物是一個由縫合血肉組成的、高挑精實的巨人,他充滿了渴望、天真且複雜。與過去版本中隻會發出咕噥聲的形象不同,戴托羅的版本(忠於原著)讓怪物在逃離實驗室後,透過盲人(大衛布拉德利飾)的教導而變得口齒清晰、充滿學識。他對新世界的欣喜,對「朋友」一詞的學習,以及最終得知自己是「由死亡的殘渣與廢棄物拼湊成的悲慘之物」時的破碎心靈,將悲愴感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雖然《綜藝報》批評戴托羅在裸露鏡頭上略顯「含蓄甚至可笑」(尤其是在維克多身上),但《好萊塢報導》觀察到,艾洛迪在米克希爾的造型設計下,其怪物身軀帶有一種雕塑般的美感與「性感」,甚至暗示一種情慾的張力,這也延續戴托羅在《水形物語》中對邊緣性慾的探索。

誰才是真正的怪物?Photo Credit:《科學怪人》,來源:Netflix

戴托羅多次強調,這部電影不是恐怖片,而是悲劇、浪漫與哲學思辨。《衛報》也承認,這部「高尚而最終帶有神聖色彩的浪漫故事」的答案是——兩者都不是。這是一部關於互相無法理解的「父子」的悲歌。

怪物在得知真相後的孤獨與痛苦,成了貫穿全片的強大情感。《好萊塢報導者》引述了拜倫的詩句作為結尾:「破碎的心依舊破碎地活著」(And thus the heart will break and yet brokenly live on)。

戴托羅採用類似雪萊原著的書信體結構,將故事分為「維克多的故事」(Victor’s Tale)和「造物的故事」(The Creature’s Tale)。這種中途轉換視角的手法,使觀眾得以徹底沉浸於怪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其天真、渴望與被拒絕的痛苦。但《綜藝報》認為,這種150分鐘的長度與分段敘事,使電影顯得過於「塞滿且笨重」,稀釋怪物的登場衝擊力。

吉勒摩戴托羅的《科學怪人》是一場視覺和情感的豪賭,它以無與倫比的美學細節與澎湃的交響樂,證明戴托羅對於這個主題的終極熱忱與執著。

而這部電影也對瑪麗雪萊的文本給予極大尊重,它超越血腥的恐怖範疇,深入探討人類的傲慢、被創造的詛咒,以及在一個不完美世界中尋求連結與救贖的主軸。正如戴托羅自己所說:「也許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才是怪物。」

同場加映Netflix排名第一的網漫改編影集《黑盒子》好看嗎?從造物獄到太空救援,你以為的驚悚片其實是一堂哲學課《追殺比爾》20年來大哉問 (上):《追殺比爾》系列是一部還是兩部電影?還有完整版是怎麼回事?《怪奇物語》歷史上的今天:1983年11月6日,威爾拜爾斯失蹤了!他與顛倒世界「未斷裂的連結」將如何終結一切?

文字整理:周昱璇
核稿編輯:古家萱

# Netflix# 吉勒摩戴托羅# 奧斯卡伊薩克# 科學怪人# 雅各艾洛迪#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