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近幾年我見過把青春兩個字诠釋得有生命力的電視劇,不單單是盛大但無疾而終的悸動,更是許許多多在那個時候看起來比天還大,但現在看來不過爾爾的小事與細節。我在六人組的友誼裡看到了我跟朋友們的曾經,在他們與原生家庭裡的掙紮中看到了無數少年人的身影,也在他們忙忙碌碌的三十歲裡看到了我的現在。
F6身上藏着的是我讀書時那些朋友們的身影。學霸、刷題怪、小公主、體育生、高冷男神、孩子王......每個熟悉的“昵稱”都會讓我想起他們。更不用說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那些事兒,件件樁樁都好像是我的曾經。有誰讀書的時候沒有參加過各種主題但實際上都是文藝表演的聯歡會,有誰沒有經曆過幾個管得嚴、事情多,非常愛搞突擊檢查的教導主任,有誰沒被沒收過什麼小紙條、漫畫書各種不讓帶的“違禁品”。又有誰為了能夠“贖回”自己心愛的寶貝們,一群人齊心協力,什麼離譜的事兒都敢做。在要久久愛的宇宙裡看到青春兩個字除了暗戀之外另一種表達方式,是不用逼到絕境,平平淡淡裡也能看到的樣子。
雖然這些事兒不能說百分百複刻了每個人關于校園生活的記憶,但那些細小但又快樂的瞬間是真的。能一起出去玩兒個兩小時,能夠一起光明正大地“翹課排練”,能夠一起吃頓麥當當就可以樂半天;那個時候人跟人之間的交往也簡單,一起給老師起過外号,喜歡同一個明星就已經能成為好朋友了。劇裡的片段好像又把我帶回到了那個簡單快樂的時候。
F6的親切感不僅僅是幾個人的友誼與互動的氛圍,也是透過他們隐約能看到青春期的另一面,在新鮮躁動的校園生活之外還有我們的父母親人。方明雨是黃瀛子口中的别人家孩子,父母的嚴格,“好學生”的光環,讓她習慣了逞強,無論是領導的壓力,下級的不滿,她都習慣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不願讓别人看到她“不可以”的一面;莊遠始終背着媽媽的高期待,博士畢業是媽媽“望子成龍”的心願,也是他報答母親多年含辛茹苦的方式,哪怕這博士生要跑前跑後,一個人買全組人的咖啡,也得讀下去;蔣翼成長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缺少父母的陪伴,被迫習慣孤獨的他其實并不享受孤獨,看起來的冷酷不過是另一種僞裝,怕熱鬧後的冷清,所以外表上始終保持疏離,嘴硬心軟的性格也始于此。
至于六人組成年後的種種無奈則是現實生活裡的我們長大後的現在。走出校園後發現世界運行的規則遠比書本告訴我們複雜,各種kpi要完成,公平正義四個字想要實現可能犧牲的是多少人的努力與積蓄,頂着明天生活費不知道落在哪兒的風險,疲于應付巨大的變化,忙忙碌碌。等到有時間翻翻群消息,想跟朋友聊兩句近況,突然發現那個群已經安靜很久了,不知道該用什麼開頭,就,也挺無奈的,編劇寫得很真實。
但編劇更厲害的是借用黃瀛子告訴我們,山不就我來,我便就山去,隻要想,總會有方法。瀛子也承擔了這劇裡很大部分的輕松搞怪的部分,什麼認出蔣翼是因為脖子太長,吃巧克力派吃了一臉,走夜路唱歌壯膽把一首情歌唱出了一身正氣,各種意外層出不窮。可這些意外也在說那些出糗的、風風火火的瞬間,日後都會成為閃閃發光的回憶。
角色裡時許多人的影子,故事裡看到了許多自己的曾經,當抽象的記憶被通過電視劇的方式具象化,各種細節都在提醒我,我也曾有個值得緬懷的十八歲,有要久久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