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走後,傷心了一年,懷念了一年,沈教授又開始在婚戀市場上“流通”了。而且他的出現着實引起了一定的波瀾,親家母為他張羅相親的時候就已經應者衆多,後面他自己直接談的都有好幾段。七十歲的老頭,為什麼就如此受歡迎?抛開感情發生的偶然性不說,老沈還是有幾個“硬通貨”在手上的:

一是,他是老頭,不是老太,到了古稀之齡,女多男少的狀況顯然更為嚴重,老沈作為老頭,已經先勝半子了;

二是,他是教授,有學問,又有體面的退休收入,況且他還經常做講座,外快都不少。經濟上的豐足,在老年人群體性,更顯優勢,有時候經濟保障就是安全感的來源;

三是,他是個有情趣的人,懂昆曲,愛養花,能作畫,字還寫得好。和他一起能做不少事,不會覺得乏味無趣;

四是,他是有朋友的人,人都說你想了解一個人的為人,就看他和誰交朋友就行了。老沈的朋友有老頑童式的,也有穩重理智型的,還有一衆老同學,老同事。這些朋友不僅給足他生活、精神上的支持,甚至還有社會資源,原本他都準備靠着朋友幫護士長兒子找工作來着;

五是,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與連護士長雖然最後因為房子的事,戀情半途而廢,但從他當時對于護士長兒子的态度,甚至都願意立遺囑身後房子分一半給連進,就能看出他是個厚道人;

六是,他是一個沒有喪失生活熱力的人,劇中有老沈開的一場關于蘇東坡的講座,裡面講到了他對于《定風波》的喜愛。他不僅說蘇東坡,有些方面也像蘇東坡,無論挫折多少回,始終對生活充滿熱愛。老沈在劇中有多段感情曆經,雖然對比觀衆也一定會有人頗有微詞,但他在老伴走後,追求自己的幸福,卻也證明他還保有生命的溫度,擁有生命的光亮。

七是,他是一個擁有幸福的人,他有一個還算完滿的家,兒女雙全,有個活潑的大孫子。女兒、兒子都還事業有成,兒媳婦還很孝順。一個已然幸福的人,心态更為陽光,更能帶給周圍人以幸福,别人也更願意與他相處。在這個意義上,擁有多的人,還值得的擁有更多,好似不公平,卻很合理。因為幸福也是一種能力,恰恰老沈身上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