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單薄的的電影,因為他隻能從宗教角度去理解,講述一個惡徒被抛棄,被誘惑,被欺騙,甚至被殺死,都會被聖母所拯救,讓他一改以往,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導演沒有給理發師任何的前史和動機,任由少年如何犯錯都無條件的包容,甚至沒有任何的遲疑。關于這點,達内在劍橋的一次座談上給出了回應,說他就想通過這種留白給觀衆自己去思考去填補人物動機,我無法接受這種解釋,倘若這點成立,那以後所有電影出現動機不足問題時,觀衆都需要自己去腦補嗎?

電影中塑造的最豐滿的是父親這個角色,他希望通過棄子,忘記過去,開始一段新的生活,但他深知自己的罪惡,以至于他面對苦苦尋父的兒子手足無措,假裝忙碌,并催促兒子趕緊離開,因為他無法面對一個需要關愛的兒子,也無法面對一個冷酷的自己。最後他看來成功了,和老闆娘經營着一家面點店,過着一個不足為他人道也的幸福生活,但在某個不眠之夜他是否也會思念那個思念着他的兒子呢。

這部片上映于2011年,或許在哪個年代,人們願意拯救一個惡徒,也相信惡徒可以被拯救,倘若2024年達内在拍一部現實主義的單車少年,這部片子或許會短一點,電影會定格在少年那張似乎已經沒有了呼吸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