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北歐生活流電影,風格冷峻,試圖給觀衆一種生活的手術刀的觀感。許多蒙太奇處理象征意味十足,有大師逸風。中遠景鏡頭的幾何構圖感實屬上乘,環境即心理,蒼茫冰冷。演員選角與角色極其貼合,配樂也相當出彩。
故事圍繞着女主人公的第二次離婚故事展開。以其為視角中心,叙述了她與丈夫、母親、女兒、前夫、朋友、婚姻咨詢師之間産生的對撞和沖突,反映了很大一批女性的整體生活處境,和衆多家庭的家庭運作方式。
其中有幾點印象深刻的處理。第一,通過祖母、母親、女兒之間的沖突,三代女性的性格傳承,看到了人生逃不出的宿命感,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第二,婚姻咨詢師與女主對話時,以行為心理學的方式結構女性心理,這跳出了女性主義的二元對立模式,提升了影片的社會價值和思想深度。第三,對那個女性“朋友”的刻畫非常好,女主以毛衣紮到自己為理由推開了朋友,可謂神來之筆,人與人的關系往往是甜蜜的毒藥。
盡管影片的大部分都是女主在與外界人物沖突中進行,但影片中幾個最動人的鏡頭都來自與女主與自己的對撞/相處,這揭示了本片隐晦的主題——“愛”自己。以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事物的本質是矛盾,女主也時時刻刻處在矛盾當中,情緒影響他人和影響自己間的矛盾,希望被愛與恐懼失去愛的矛盾,占有與被占有的矛盾等等。對于矛盾,最終導演給到了“愛”自己的結論,我認為這仍舊不免落俗, 讓影片的冷峻感稍顯褪色。或許可以參考伯格曼《假面》的處理,不給予答案反而更加高明,因為那樣便揭示了存在主義最終的奧義——生活無解(愛不是答案),但仍應始終樂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