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能夠參加《孔秀》的全國首映,借此寶貴機會,分享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淺薄觀感。(含劇透)
影片講述了孔秀這個女人從19歲結婚到兒子考上大學的大半輩子人生經曆。而其主要的時代區間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作為一名零零後觀衆,雖然對那段年代深感陌生,卻又早已在父母的口中和衆多文學影視作品中窺探過一二。影片中出現的cd機,老式收音機,哈蘇500等“新式”設備,代表着時代的變遷,也帶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像是隔着一層熒幕觸摸到了我父輩們的青年時光。而從場景美術的各種細節處能看出,王超導演對于還原那個年代的用心與執着。
影片在大時代下聚焦于個人的命運與成長,展現了外部環境與個人發展之間的矛盾。孔秀始終是一個獨立堅強的女人,但是在那個年代下卻得不到自由戀愛,19歲便結了婚。後來孔秀又極大地受限于時代對女性的要求,在工人與媳婦兩種身份之間來回穿梭,卻始終無法解決兩種身份之間的固有矛盾,隻能一個人抗下所有責罵與勞累。而最後孔秀選擇擺脫男人,自學成為作家,則是勇敢地挑戰了社會體制,成為了新時代下的新女性。
除了孔秀外,影片中還描寫了衆多“标簽化”人物。媽寶男一直靠着父母長大,沒有獨立的思想,覺得媽媽說的就是對的,到最後他被迫成為農民,思想也變成熟了許多;家暴男一直身懷大男子主義和暴力傾向,卻在孔秀多年的照顧下,竟也主動燒了一桌子的菜;武師傅則心思細膩,喜歡讀書也對機械情有獨鐘,他一直愛而不得,卻最終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屬。而那個車間主任,明一套暗一套的作風,也映照出了權力的醜陋。這些人物都或曾在時代的沖擊下迷茫彷徨,卻也都迎來了個人的成長與改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媽寶男,家暴男,獨立女性的這些标簽,放在今天或任何一個時代下也同樣适用。隻不過在時代的作用下,他們表現出了不同的形式。可悲的是,男女之間的種種矛盾,父母子女之間的種種矛盾,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種種矛盾始終存在着,可隻要心中還留存着那份最原始的愛,我們就能像孔秀一般堅強地走下去。
從拍攝技法和叙事節奏來看,影片大量運用長鏡頭,以一種娓娓道來的節奏去講述孔秀的命運。對于習慣了快節奏快生活的我來說,似乎一時間很難适應這種節奏變化,但是這些漫長的道路,漫長的等待,漫長的對話,又何嘗不是一種年代的象征呢?就像被帶進了一首詩,平淡又不失波瀾,乏味又不失希望。
總的來說,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