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劇情與表演:懸浮的尴尬
劇情推進毫無情感邏輯可言,主角登場即開挂,臉部表情始終處于“我很帥,你知道的”狀态。對手剛祭出一套絢爛的操作,主角一個眼神、一揮衣袖就反殺。這不是武俠,這頂多算是玄幻兒戲。
演員也很無辜,可能他們都演得很認真,隻不過在綠幕特效中被剪輯成了一場大型視覺災難。整個作品缺乏基本的質感與沉浸感,更别提任何金庸筆下人物的靈魂與厚度。
二、特效武打:沒有武,隻剩特效
所謂“武俠”,講究的是招式之間的真打實鬥、江湖中的生死對峙。而影片中的動作戲,全靠數碼堆砌,招招漂浮不落地。不是在飛,就是在閃,缺乏一絲一毫的“人味”。華麗的打鬥場面看似炫酷,實則如泡影一般空洞。
當特效成為表演的主角,“俠”的精神就已經出走了。
三、受衆到底是誰?
這個問題才是最令人疑惑的。是給新生代看的嗎?可這劇情與人設幼稚到讓人出戲。是給老金庸迷看的?那隻能說是一次徹底的背叛。難道真的隻是給流量打工、蹭IP賣票的快消品?
四、“俠之大者”何在?
片名中“俠之大者”四字,本應承載郭靖的家國大義與個人成長。但在這部影片裡,我們看不到俠之所系,看不到大者之魂,隻看到流量、濾鏡和毫無節奏的慢鏡頭特效。
五、總結:再見,不送
如果金庸在世,看到這一版《射雕》,大概也會皺眉。豆瓣5.2的評分,看似嚴苛,其實已然寬容。不是觀衆偏見,而是影片确實無力。
奉勸導演一句:帥不是護身符,特效不是遮羞布。俠的内核,不該這樣輕易被抛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