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本文有些辛辣!謹慎點擊。特别是自認是“吃不了細糠的山豬們”,也許翻到最後,會令你們心髒不适,也有可能氣炸肺,或者失語,或者神經短路……
請根據自己身體狀況斟酌後再閱讀。
明珠按劍,求全之毀?
昨天看到一個公号這樣說:
在這次翻車之前,《如懿傳》一直被視為高雅藝術,主流媒體的話語壟斷了整個圈層,看不懂的觀衆都是吃不了細糠的山豬。打開豆瓣的評論,幾乎全都是溢于言表的對藝術的贊美。
我看了想笑:這個作者咋這麼可憐呢?就想不明白這個道理。
山豬本來就吃不了細糠呀?
山豬和家豬雖是同類,但卻是兩個生活環境的生物,所以不同圈層的口味真的不同!
另外,請問這意思是說劇組花錢買斷了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嗎?那麼,現在他們再扔點錢還有這些哇哇叫的半罐水啥事呢?
這位作者又說:
戴錦華曾說,精品電視劇的生産是“精英文化向大衆文化降落”的過程。中國人拍電視劇,從90年代的《渴望》開始就确立過核心要義:拍老百姓喜歡看的。
我想說,老百姓也包括我吧?
所以他們拍了,感謝!
另外,我代表我自己這老百姓中的一員,強烈要求精英文化帶着我們大衆文化一起玩,因為我要進步呀!不然的話,我和我所在的社會就永遠停留在大衆文化了嗎?
對于《如懿傳》這部劇被嘲,準确說是刻意的黑,甚至上升到對女主演周迅的人身攻擊,我覺得有失公允!
這段話不記得是誰說的了,就覺得拿來對照《如懿傳》變成《大如傳》這事挺合适的!
别人無論如何評價你,都不能反映你的水平,而是反映了他們的水平。别人對你的評價,都跟你沒有關系,那都是他們内心的投射,你隻是一面鏡子,投射了他們的内心。
被誤解,是所有表達者不可避免的宿命。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說說劇吧!我是看過《如懿傳》小說原著的。
故事從雍正葬禮開篇,借皇後富察氏琅嬅之口,對青櫻這個人物有個評定。她用了“滴水不漏”四個字!看得出作者流潋紫想塑造的是一個心機極深,頗有謀算的女主。
我也是一路看,一路生氣,一路吐槽故事太狗血。
看到冷宮出來收拾阿箬,如懿的狠絕出來了。這個在劇裡被隐了,當然是出于廣電審查的需要。
她用一種“貓刑”處死了阿箬。
“貓刑”百度上是這樣描述的:
将人放在一個大麻袋裡,隻露出頭的部分,放N隻野性兇殘的大野貓進去,把麻袋捆的緊緊的,外邊的人狠狠敲打麻袋,麻袋裡的貓受到驚吓就會在麻袋裡上蹿下跳,貓的利爪将人一通亂抓亂撓,人經過貓的爪子一番洗禮,出來的時候已經是血肉模糊,傷痕累累,身上沒有一塊好皮好肉好地方,活生生就像被剝皮刀剝過皮的動物似的,叫人活脫脫生不如死。百度百科對“貓刑”的描述
在行刑時,如懿要求她殿裡所有人觀看了整個過程。
在書中這是如懿黑化的開始,也是劇和原著走向兩極的分水嶺。
我的感受是:流潋紫的原著本身是個巨大的問題,裡面體現出的三觀,人設,角色的行事邏輯,以及為宮鬥而宮鬥的劇情設置,都很不可取,且極度牽強,不合邏輯。但因為這個IP火了,它有了市場價值所以有了拍成劇的需要。本來是不應該被傳播的價值觀與思想内核,因為錢的原因被拿出來,就有了“蘭因絮果”。
我記得《如懿傳》開拍到殺青的那個階段,正是廣電對清宮劇限制的時段,因為《甄嬛傳》帶來的負面影響,廣電還發聲過。因為這個原因劇方力求拍出一個不一樣的宮鬥劇,試圖改變宮鬥劇的價值導向。
一方面不能過于偏離原著的故事結構和大方向,一方面又想在一部本來鮮血淋淋的宮鬥劇中夾帶私貨,輸出自己正能量的觀點,這對導演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因為他拿到的本來就是一道送命題,所以再怎麼使勁都成了徒勞的掙紮。
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劇之本的本沒有立好,是這部劇不能盡善盡美,遭到群嘲的前因。
腐朽複化為神奇
我想在反對《如懿傳》的一部分人那裡,會用“貓刑”收拾反叛的婢女的如懿,才是正經宮鬥女主應該的樣子,才令上一部的甄嬛得以延續,甚至他們更想看到的是她的升級版,比她更狠更狼的一個女主。
滿懷期望等待續集,結果等來了各種"人淡如菊",有了心理落差的人怎麼不被氣死?
可是,這樣的人設真的好嗎?
先不說教不教壞小朋友,就說能過審查嗎?
我想喜歡《甄嬛傳》那類正經宮鬥劇的人,内心裡也住着一個甄嬛。
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一定是很能鬥的。
本來能鬥不是壞事,反是好事,是力争上遊的表現。但是為什麼而鬥,又怎麼鬥而不過界,我覺得是該好好考究一下的。
為了片子能順利拿到《影片審查決定書》,這或許是周公子改劇本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她和我一樣并不喜歡會動用“貓刑”的,那樣一個越了界的女主。
對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設,一個價值觀完全不能讓自己接受的角色,為什麼不能改?
她說:她是皇後她不能。這是說皇後是後宮的典範,不能進入到宮鬥裡,她得正。這想法錯了嗎?這是她的一個底線,也希望借如懿傳達給觀衆。
我很奇怪那位“卡了”和他的一班追随者的邏輯,為什麼一個宮鬥劇的女主,就一定要是一個宮鬥的最後赢家?
而“赢”這個字,指的什麼呢?
像嬛嬛一般屠龍弒夫?與果郡王偷情給皇帝戴綠帽?混淆皇室血脈?最後還成功上位執掌宮廷?這就是“卡們”想看到的劇情,他們心中的贏嗎?
那,一個《甄嬛傳》就夠了,何必重複呢?
而我相信,在兩百多年前的清宮,不可能個個宮中女眷都是要鬥能鬥的角色,肯定有懶得鬥的。
這樣的人,不一定是沒有鬥的技能,是不想把精神浪費在這些無聊的事情上。
流潋紫這種小說作者把宮廷中的女人想當然成一個個等着男人臨幸,隻知道生娃争寵,猶如皇帝家妓一般,已是可笑又膚淺,而更膚淺的是跟着這種思路去了的人。
且不說曆史上的乾隆繼後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但大清後宮裡真就全是千篇一律的皇家妓嗎?
由此可見,廣電對影視要審查是對的。
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都是創作出來的,為什麼不能改,不能重新創作呢?所謂影視改編,不能改又怎麼叫影視改編?一個影視劇沒有新的創作,完全照小說搬出來,有生命嗎?
這幫人不允許周公子改劇本,改人設,我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樣的一個演員呢?一個沒有思想,沒有靈魂,完全沒有創造力,隻知道照本宣科的演員嗎?
我倒是認為,這女主的人設周公子改得極好的,起碼她讓我們看到另外的宮鬥版本。
在一個瘋魔的,一個人活得如同動物般的宮廷中,有一個肯堅守自己的正常人,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我認為周迅的這個精神自覺以及勇于創新的勇氣,是一種敬業精神與職業操守。她讓本來拿到的一副爛牌,有了轉機,"腐朽複化為神奇"。
吃不了細糠的山豬 說這劇不好的,這幫人是想看啥呢?
哭天搶地的台灣瓊瑤戲,還是五官亂飛的古偶劇?
有一個人在評論中說:是怪觀衆不會欣賞嗎?我想說:還真是。
對于想看正經宮鬥劇的那班人,是不能理解《如懿傳》這樣一部不正經宮鬥的劇的。
又說被拿來對比的各種不哭,淡淡的那張圖。
當然,估計看慣了"咆哮式"演技的人,就歡喜追流量劇的人是看不出來的,也不懂這句話的含義。
周迅眼裡的貴氣,心靈的純淨,讓一個看重"情深義重,兩心相許"而不慕權勢,不屑争鬥的女子活了。
有人說《如懿傳》之所以被嘲,是因為調子起得高,想拍成曆史正劇而沒有拍成。
他們的心中,什麼叫正劇呢?
我看過不少清宮劇,有質素的《蒼穹之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少年天子》、《孝莊密史》、《末代皇帝》,這些不一定能說是百分百的好,但大部分評分在及格線以上,最關鍵的是主角的人設是正的,輸出的價值觀是正的。
《如懿傳》讓如懿這個女主卓爾不群于一幫宮廷鬥士之中,是價值取向正确的正劇。讓反派衛嬿婉機關算盡一場空,死相難看,是懲惡揚善的正劇。
這部劇看到後面春兒被慈禧"趕"時,我媽一個快70歲的老婆婆哭了,我們兩個40多歲的中年人也眼濕了,如今豆瓣評分8.8。
種種看來,這群“山豬”隻為嘲而嘲,不做調查,不求實際,隻為嘴快。
他們不會明白他們喜歡的宮鬥,那些赢了的嬛嬛們,汪俊和周迅根本看不上,因為那隻是表面的赢,他們更關注的是人,是人的命運。
汪導拍這部劇,講的是一對皇家夫妻的感情生活,講一個女人在婚姻中的落敗。
而周迅不屑演瑪麗蘇的畫皮,她演的是一個走不出婚姻圍城的小女人。
他們想看到如懿成為嬛嬛的升級版,本身出發點就是錯的,這兩部劇在起點上就是不一樣的,所以當然是很多觀衆不會欣賞。
說觀衆不會欣賞不是單純的貶誰,而是客觀事實。
在行業裡一直有人說:故事越簡單越好,别把觀衆想的那麼高深,很多人看不懂的。
但這話不是說一味否定別的劇,流量劇也需要拿一部分來調劑生活。
就像很多人說:我辛辛苦苦工作回來,累得半死,還要看讓人灰心的東西。
所以現在那些無腦短劇,那些爽文劇有人看。
那些"山豬"心眼兒裡明明白白:吸引自己的,就是衛嬿婉勾引皇帝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那些“三流伎倆”。明知道那是低級的,知道那種不營養的劇吃了不健康,但就是沉迷這樣意淫的快感。母的想變成衛嬿婉爬龍床,公的想有個衛嬿婉爬上他的床。
躲在這種無腦劇情中"自慰",就是他們縮在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現實生活中,僅存的一點“性癖”。
就如伊坂幸太郎說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不是違法的,就是違反道德的,要不就是容易發胖的。
但這不可能是主流,隻有真正正确導向的大制作才是行業的支柱,才是有着普世價值的作品。
而我們生而為人,不可能不進步,甘心永遠當一頭"山豬"。
撰文:成文
排版:樂之
@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