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随便創業,除非你能等到
“錢宏明死後3個月”。
廠二代/留德博士回國,銀行行長妻子的配置⋯•
富二代高知重倉國産研發還不迷信金融的故事.
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角色,他因為投機跳樓了。
好像簡而言之是這麼個事兒。
這部劇不能說不好看,95兩大演技花&生挑梁,戲劇沖突足夠,但是這個故事……它帶點強行美化那意思。
當人物過于有光環,他對抗時代洪流的悲壯感就被削弱了。柳鈞此前每次資金斷裂都有錢宏明雪中送炭,動辄幾百萬(零幾年的幾百萬)。當人物被塑造得過于投機,他對抗時代洪流裡不可明說的不可抗力就被掩蓋了。#錢宏明自殺#“因為投機”的弦外之音太重。
錢宏明死後的三個月,經濟迎來一次增速、銀行信貸政策放寬、萬億救市⋯我一度覺得,錢宏明才是能代表普遍大多數的男主。而柳鈞,哥們是童話。
雖然原著叫《艱難的制造》,但是叙事比重“強金融,弱制造”,帶點跨時代啟示錄的味道。
當年啟示錄放到當下依舊醍醐灌頂。可能這也是這部劇在這個時間節點播出的原因。比如暴雷、泡沫、比如過剩的産能、比如高杠杆。特别是投資這個東西,生存資本多出來的才叫投資,不然那叫玩命。人類玩錢的美妙心态,我最近聽到一句話覺得蠻酷的,叫:就當丢了。
人還是可以有适當的實業理想。當然,我的評價不算數。因為08年,三年級的我還在和我爹辯論為什麼考了高分暑假還要補習,苦哈哈寫他買的習題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寫作文夾帶私貨控訴他的殘忍,對世界的詭異沒有太多實感。除了我現在偶爾會有一種“我讀的書好像也是場投資泡沫”的幻覺。不過這事兒無所謂,讀到就是賺到父輩的錢了。反正錢不被我吞也被别的吞,不如被我吞了。
中國這些年發展太快,泡沫和史詩并存,那當年真正身處風險和機遇其中的人面對當下的世界又作何感根?
誰等到了“錢宏明死後3個月”,誰又沒有⋯•
如果等到“錢宏明死後3個月”,結局會否不同?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